于上青天也表明了入川之难。四川盆地西部是青藏高原,雪山皑皑,可视作无人区。南部是云贵高原,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古称西南夷,比起北方的匈奴、鲜卑,西南夷温顺多了。而中原地区进入四川盆地,其实只有东部和北部两个方向。
北路是由汉中入剑阁。这条线路大致上是跟现在的宝成铁路是一致的,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秦国司马错伐蜀开道而成,而汉中是四川的屏障,入川先入汉,历史上的韩信的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大都是从汉中传秦岭北上,从汉中到关中的隘口大致有子午谷、祁山等,不同朝代名称不同,宋代宝鸡附近被称为大散关。
换而言之,北路就是古代从陕西入川,主要有三条道路。其中金牛道是最主要的道路,因为它从汉中直接通向四川的政治经济中心——成都,所以最为重要。其余两条道路,也是很常使用的,一条是米仓道,一条是荔枝道。
金牛道是入川的主道,是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与蜀王共同开发,秦王赠可拉出黄金的石牛给蜀王,石牛太大太重,于是双方修一条坦途来运回蜀国,此路称为“金牛道”,后成为四川盆地与汉中之间的官道。蜀国在金牛道上修筑了葭萌关(汉朝称为剑阁关),此关三面环山,两面临水,形势之险要,与战国的函谷关、明朝的山海关属同一水平。
秦国入川灭蜀国和巴国,走的就是金牛道。三国钟会攻蜀汉,北宋平后蜀,蒙古攻南宋,也都走金牛道。走金牛道的要旨,是以绝对优势兵力,挥兵猛攻剑阁关。另一条链接四川盆地与汉中的要道是米仓道,此道得名米仓山,沿途均为野兽出没的峭壁峻岭,从来没有哪朝敢把主力投入此万劫不复的道路。
后来曹操讨伐张鲁,张鲁迫不得已由米仓道南逃巴中,张郃率军由米仓道入巴中,被张飞阻击而还。到南宋时期,蒙哥汗主力由金牛道攻剑阁关,宗王木哥则率偏师走米仓道入巴中。几千年历史中,米仓道大致就这两次动兵记录。
除了这两条道,金牛道又有一条岔道,北部一段与金牛道同道,后来分岔往西,离剑阁关大约一百多里,称为阴平道。阴平道最大的特点是绕过剑阁关,但其险峻程度更胜米仓道,一着不慎就全军覆没。只有邓艾这样的军事天才,才敢走此道入川,并一举成功灭蜀汉。
东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可水陆并进。大致在两汉之际,公孙述占据白帝城时,此路才广为流通,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入川,以及吴蜀夷陵之战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线进军。但是此水路是有风险的,必须经过长江三峡,那时候三峡并没有得到开发,这一段长江两岸全是陡壁,没有冲积平原,也没有道路,汹涌河水深不可测,水道犹如一个细长的瓶颈。因此走长江三峡是很困难的,只能靠纤夫拉船,缓缓逆流而上。
从中也可以看出,顺江而下要比逆流而上容易的多,也便于用兵。西晋灭蜀国后,龙骧将军王濬率益州水军战舰东下长江三峡,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东吴都城建业,俘虏东吴末帝孙皓。隋灭陈的关键之战,杨素率水师舰队过常见三峡,大破陈国荆州军团。唐初李靖率军出长江三峡,灭盘踞巴陵的萧铣。
如果下游实力明显强于上游,逆流而上取四川的战例也非没有。东汉初,大将岑彭率战舰数千艘逆流而上,平定益州公孙述。北宋平蜀,刘光义由归州逆袭夔州,一举成功。当然如果外部军事力量强大,同时控制四川盆地北部的汉中和东部的夷陵,那很有可能会从北和东两面进击。明朝初期,傅友德攻剑阁关,汤和逆流长江三峡,两军都以强大兵力突破抵御,会师成都城下。
但是当下赵昺选择的是溯流而上二千里攻取重庆,一路上的艰难自不必说,可以说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也让他难以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