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赵构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说:“我再也不用靴里藏刀了。”接着,赵构又将宫里秦桧的心腹余党,全都赶出了临安。为了防止遭到秦桧的暗害,他每次上朝时都在靴子中藏着一把短刀,以作防身之用,这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也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了。而赵昺他在崖山时虽然跟前都是朝中的众臣,但他依然不敢大意,身边没有倪亮在都不去会客,也是出于同样的戒备心理。
说到赵构突然禅位,其实也并非全是惧敌和享乐,给自己留后路。这看似反常的举动中,赵昺觉得却有着大智慧,起码对赵氏的皇位传承和国脉的延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众所周知对于一位活了八十多岁的封建帝王来说,五十来岁恰好是盛年,也是执政的黄金时期。再者,凡是封建帝王,没有一个不贪恋权势的,没人情愿将皇权拱手让人,哪怕继任者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想想自己从初时对皇位的抗拒,到不得不接受,而如今打死他都不想撒手了。在这一规则下,宋高宗盛年主动把皇位让给养子赵眘的壮举,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其突然提出要禅位,身边的丞相及臣僚都极其对,认为这样会致使朝政陷入混乱、金兵趁机而入。但宋高宗不理不睬。但他仍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下诏传位皇太子赵眘,自称太上皇帝,移居德寿宫。
但事实上,宋高宗禅位后,并没有躲在深宫,颐养天年,不问朝政,非他所讲的“久欲闲退”。而是一到关键时刻,他都会出面干涉,多方牵制,寸步不让,说明他还是对权力狠抓不放。所以有人认为他是贪恋权势,却又苦于国事忧勤,所以愿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享受皇帝的尊荣,却又可以免于国事的困扰。
赵昺却的其中大有蹊跷。历代皇帝传位往往都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感恩戴德之人作为接班人。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赵旉,但他的儿子在三岁时受到惊吓就死了。此后,宋高宗一直没有再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张确立“根本”的呼声却越来越高。
人所共知,赵构属于宋太宗一支,亲生儿子赵旉夭折后,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他应该将皇位传给宋太宗的其他裔孙,毕竟符合条件的大有人在。然而宋高宗却经过再三斟酌,在绍兴二年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孙赵眘为养子,并当作内定的储君来培养,最终选择了宋太祖的裔孙为接班人。
赵构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打破了延续百年的传位常规,虽然实现了太宗赵光义还位于太祖一系的‘承诺’,顺应了多数士大夫的愿望,为自己赢得了归还太祖裔孙帝位的美名。但他也深知势必会遭到宗室的反对,甚至会在交接时产生变故。
所以,宋高宗只有生前禅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压阵,才能确保传位计划的顺利执行,才能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孙登上皇位,确保南宋政治稳定。另外到了绍兴三十二年,赵眘已经在皇宫生活了三十年,如果等到临终时再传位,其很可能年过半百甚至年过花甲,这样不仅不会对宋高宗有感激之情,反而会产生怨恨,高宗盛年禅位也有施恩之意。
事实证明,宋高宗以太上皇帝身份作为赵眘的后台震慑朝政,赵眘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即位,朝野上下风平浪静,没有一人敢有半点异议,这在宋朝历代皇帝传位中是极其罕见的。而赵眘死后谥号孝宗也不是白来,他对赵构晚年生活照顾有加,几乎是有求必应,五日一朝从未间断。
不过赵昺也清楚赵构选择盛年禅位也是有私心的。想想自己辛苦几十年,终于稳住了防线,也该轻松一下,过过逍遥快活的日子,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另外还可以掩盖生母在金国嫁夫生子的宫廷丑闻,然后作为太上皇帝在幕后仍可继续维护对金妥协投降路线,维护自己死后的声誉。
再有赵构还有个难以启齿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