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91章 弄死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子,并开始遭受痛风和其他疾病的折磨。

    皇帝身边自然不缺名医,从东南亚的药物和医生到高丽巫师,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治疗他的病症,可什么都用过了,但是都没有解决问题,而忽必烈暴食暴饮的习惯依然如故。不过其却在去年开始奇怪的是胡子和头发开始脱落,而今年又瘦了下来。这反常的事情让众人不解,可赵昺奇怪的是他怎么还没死……

    早在形势缓和时,但其实赵昺就很清楚若想复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历史证明跟游牧民族对峙,是大陆的农耕民族的宿命。论实力,当然游牧人不如农耕民族,但是要讲打,就不一定了。游牧人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机动性奇高,加上食肉与食草的差别,体力和灵活性都比农耕人略胜一筹。只要有了合适的武器,论打仗,游牧人有天然的优势。

    近代军事家蒋百里曾说过‘凡是生活用具和战争用具一致的民族,在战争中就有优势’,这个结论,就是从游牧人哪儿得来的。所以,农耕人对付游牧人,基本上只能靠人力和物力上的优势,被动地防御,才能勉强获得对峙的平衡。在先秦,农耕人武器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一旦这个优势减弱,就只好修长城了。长城之外,还有各种城墙,寨墙,用以抵御机动灵活的游牧人入侵。

    西汉年间,匈奴人和汉人的对峙,汉人在武器上还多少有点优势,但在马匹的方面,却要差不少。基本上只能靠修长城,建边塞据点,加强边郡的兵力,再配合一点外交手段,防御匈奴。好在,即使匈奴最强盛的冒顿单于时代,入侵也是多半发生在草原有灾害之际,他们不得不靠抢掠农耕地区来维持生计。而他们当时也没有大规模入侵中原,取汉而代之的野心。

    但是农耕人机动性差,若要主动出击,规模小了会被人吃掉;规模大了,动一次,声势浩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光后勤供应,就耗费巨大,十万骑兵行动,后面运粮草的马匹,绝对要超过十万。这样的行动,能不能抓住敌人,还真不好说,满世界追击匈奴主力,实际上是下下策。而主动出击,打击其帮手,化敌为友,缩小敌人的活动范围,才是可行的策略。

    而当下行朝能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生存,还是要拜托这条海峡,如今赵昺明白除了在兵器上自己略占优势外,人口和资源与蒙元都有巨大的差距。而当下虽有了几片根据地,也都是选择在山区和水网密集的地方,以此来削弱敌军的优势。同样这些地方物产不丰,资源匮乏,也只能勉强支撑,发展还需要行朝的补贴。

    因而想要跨过海峡重归大陆,在骑军羸弱的情况下是十分困难的,赵昺现在除了大力整编新军换装火器外,还在从战略战术上琢磨如何才能抓的住、吃的下敌军。而他觉得只靠这些还不行,可以适当的用点儿阴招,比如将忽必烈弄死……

    赵昺过去不喜欢个人崇拜,也不喜欢别人崇拜自己。但是当他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却发现领袖是不可或缺的,放眼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国的历史就是领袖的历史。就是说,纯粹是英雄的历史。当我们说人民创造历史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是人民的代表——英雄——创造历史。

    纵观历史,英雄豪杰很容易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博大的中国土地上,曾经出现了天上星星一样多的英雄好汉,但是真正影响历史进程能称得起领袖人物的,其实是寥若晨星。每个领袖都凝聚了他的民族的理念和梦想,使得大批的人愿意追随他的领导。而伟大的领袖们的功绩和成所带给后人的利益,已经远超过他们的成就本身。在战场上,这些领袖能够鼓舞其军队克服恐惧,并且完成不可能的目标。

    在文明社会中,这些人物能够将各种不同的目标和意见凝聚成一个有力的、统一的焦点。而国家和国家的博弈,首先是这些国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