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北方之地,不仅富裕,而且是其重要粮食供应地。当中原战争不断时,这里却一直安定,百姓少受战争之苦。生活在此地的百姓大多是是汉人,可未必对宋朝归心。对普通百姓们来说,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只要能给他们安安稳稳的生活就足够了,哪管是汉是辽?
刘旭想想,确实也难以有什么好的办法收复燕云,但刘旭又不想放弃这次抱寇准大腿的机会。于是刘旭想到,或许应从西北局势打动寇准。历史上的大宋,自从李继捧进京献出定难五州以后,自以为西北便平定了。对李继迁的叛乱认识不足,没有在其初期便强力镇压,最终致使李继迁坐大,大宋最终失去了对西北,乃至西域的控制,丧失了最后一块养马地,以致此后在与契丹的战争中,总是只能被动防守,难以主动进攻。刘旭记得历史上的李继迁最终在真宗时期,第四次攻打灵州时,打败了宋军,占据了灵州,改为西平府,作为其根基。李继迁及其子孙,正是以灵州为根基,向东夺取定难五州,向西占据河西走廊和陇右,最终立国。
刘旭思索良久,寇准三人一直在喝茶,静静等待。
好半晌刘旭才开口道:“以学生愚见,想要收复燕云,实在是有些难度。学生虽对失去燕云之地,深感痛心,但实无什么好的收复燕云的策略。说起来,唯有富国强兵这些根本之计。富国者,农为根本,但商也应重视。圣人有云,无农不稳,无商不富。管仲重商,是以有强齐。想要国家富裕,商业至关重要。商业可以让各地通有无,货物尽其用。商业发达了,既能使得百姓富裕,又能通过征收更多的税收,使国家富裕。至于强兵,学生愚见,想要对抗契丹,马匹至关重要。河西的养马之地,断不容丢。如今河西李继迁作乱,朝廷似对其镇压力度不够,纵容其降了又反,反了又降。每次李继迁积聚起实力,就来攻打我大宋要地,被打败了就躲到草原上再次积聚实力。朝廷应该对李继迁坚决的追缴,扑灭河西养马之地的隐患,切莫以为李继迁为皮癣之患。有了马匹,才可以有对抗契丹的基础。契丹占据地利优势,又有机动能力强大的骑兵,大宋若无强盛的骑兵,即使胜之,也难追及他们,消灭其有生力量,对其造成致命打击。汉唐最终打垮北方少数民族,都是凭借骑兵深入草原消灭其力量。另外,学生觉得政治攻势尤为重要。对于燕云之地来归附的汉人,我大宋一定要善待,不,应加以优待,使得更多燕云之地的汉人归心。有了百姓的归心,将来收复燕云时,必定事半功倍。”北宋时期,最终镇守燕云的郭药师投了金人,引金人南下,最终酿成靖康之变,就跟宋徽宗杀了张觉,寒了燕地降人的心有关。是以刘旭提出一定要善待燕地来归之人这一条,争取燕地汉人的归心,并提醒大家,不要以为燕地多为汉人,就对大宋都有归心。至于大宋军队的制度,刘旭虽有不满,但就不敢轻易置喙了。
寇准听了刘旭一番对答,不禁心中对刘旭更为满意。刘旭的答对,虽没有什么具体的战术办法,但从战略上提的这三点,确实有些见解,寇准很是赞赏。这三点,不经刘旭提出的话,自己还真不一定会去想。大宋虽然不抑制商业,但农耕社会强大社会惯性,使得很少有正统的文人士大夫,会去关注商业对富国的作用。而燕地汉人,是啊,他们在契丹治下安安稳稳的生活了几十年了,又有多少人愿意再发生战争呢?大宋发动战争夺回幽云十六州,他们的家园必然会受到破坏,他们是去抵抗大宋保卫家园,还是支持大宋,真未可知啊?以前本能的以为,本是同根生,燕地汉人必会心向大宋,如今看来,实不尽然啊。对于李继迁,寇准主持枢密院时,正值李继迁又一次归顺大宋,被赐名赵保吉。寇准曾经对李继迁的小小叛乱不屑一顾,代表定难军正统的李继捧,都归附朝廷了,小小李继迁又能掀起多大浪花。不过刘旭一说,寇准觉得还真有必要上书官家,对李继迁加大追缴。党项贵族占据定难五州百年。焉知如今他们之中有多少愿意归附朝廷,党项李氏百年经营,许多党项贵族未必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寇准想到,一定要对李继迁斩草除根,不能留下后患。河西养马之地,不容有失。虽然寇准不像刘旭知道后来历史的走向,知道李继迁最终站住了脚跟,且其孙子最终立国,但寇准觉得,确实得防患于未然。
寇准转念之间,便把刘旭的答对消化了一边。再次看向刘旭时,不禁多了些欣赏。
寇准笑道:“二郎不但才气高绝,见识也自不凡,年轻人中少有啊!寇某听人说,二郎如今还在县学就学,这是为何?凭二郎才气便是在州学,也是最顶尖的学子,可是有些别的缘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