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苏、山东、河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
咸丰三年春,皖北大旱,入捻农民增多。亳州人张洛行、龚得树等结捻聚众万人攻占河南永城未果,自行散去。四月,捻众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歃血为盟,推张洛行为盟主,起兵抗清,号称“十八铺聚义”。
捻军首领陈四、陈二、耿金豹、邓七等在山东进行反清斗争,并与江苏丰县皇甫棠联合,控制水陆要道。清廷命江苏、河南、山东等省督抚严密查捕。清廷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先后命在京官绅梁萼涵、李璋煜、王简等回山东督办团练。山东捻军活跃,清廷命李?查捕兖、沂、曹三府捻军,以防捻军与太平军结合。命内阁学士胜保帮办江北防务。四月八日,皇甫棠聚集千人在微山湖起义。清廷命山东巡抚李?前往镇压。为防范太平军北上,清廷先后调山西兵3000人、陕甘兵4000人到山东堵防。十三日,命李?将路经山东的黑龙江马队官兵酌留若干协同防守;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