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六章 归京(30收藏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也随着大队踏上了归京的路程。

    一路上无话,朱由校十分顺利的在天津下船。

    如今的天津城已经今非昔比,在一个冬天的努力下,天津城的城区一下子就扩大了很多,然后被蜂拥而至的商人们迅速填满。特意开辟的工业区内,各式各样的作坊鳞鳞皆是,船行不用远去,就可以在市面上筹集各种对外贸易的货物。

    一看到皇太孙,徐光启就喜不自胜,“等到了秋季,天津的商税就会超过田赋,衙门的运转完全可以做到自足了。”

    朱由校点点头,也觉得十分振奋。工商业收入超过农业收入,哪怕是仅仅一地,也是大明从未见过的事情,这也证明了自己在天津改革的正确性。

    可稍稍冷静下来,朱由校就皱起了眉头。天津的财政收入分两部分,对外贸易和渔业上的收入都在渔政衙门,事实上已经起到了海关的作用。留在天津地方上的,只有原本朝廷核准的税务项目收入,它怎么可能增长的这么快。

    徐光启微微一笑,“殿下有所不知,陆成曾下令,凡是船行携带货物,均当具有天津衙门的完税证明。仅此一项,就给天津增加了上千两的收入。为了避免重复收税,那些商人就把作坊设在了天津,光这个月就增添了上百家,现在市面上都少了许多闲人呢。”

    朱由校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出台了地方保护主义,驱使商人必须在天津完税。虽然觉得这种法子不太地道,也不能长久,但看在徐光启等人用心做事的份上,就忍了下来。

    不过,虽然商税增加的比较快,可徐光启却有点不安,“按照官府惯例,商户一旦完税,就要编入鱼鳞册,以后按此年年纳税。臣却担心好景不长,生意就会一落千丈。若是这些商户不能按时纳税,天津地方就要出现亏空了。”

    朱由校不解,详细问了才知道,鱼鳞册六年一编,不光编造田地人口,还编造商铺作坊,用来当做纳税依据。这本来是好的主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