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唐宁似乎已经习惯了同学们的这种眼光,径自向自己座位走去,座位是叶帆的右前方。
怪不得“他”会暗恋两年之久,原来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妙人儿。
上午的课程很简单,英语和数学,其实高中的课程又怎么可能难到双料博士的叶帆呢!所以整个上午显得异常枯燥,非常乏味。叶帆几乎是在趴在桌子上度过的,当然叶帆不是在睡觉。
89年有一个很新潮的词汇异常的流行,那就是――下海。而89年正是国家逐渐的放开了市场,从计划经济中转为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语境中的“下海”,更多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可观的回报,带有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意味。“海”,则成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社会空间的隐喻。那时,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已不再是一件令人不耻的事情,相反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导向。那是一个风云瞬变的年代,在这场财富争夺的游戏里,人们都在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而叶帆现在思考的就是怎样在这场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位置。脑海中瞬间闪过了“超市”这个词。在叶帆的记忆中,沃尔玛总裁沃尔顿曾几度成为世界首富,可见里面有多少利润。印象中到1994年国外超市才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与传统购物方式不同,超市对国人的消费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上世纪70年代前后,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极度匮乏。当时,粮、油、肉、糖全部是定量供应,吃的、穿的、用的也几乎凭票证供应,就连买盒火柴都要凭票购买,常常在供销社门口,都能碰到排队买东西的情形。比如,买肉,要凭副食品本领取肉票,肉票也是每人每月按定量供应,拿着肉票后仍然需要排队花好几个小时才能把肉买来。可见,购物在当时是一件多么不方便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购物,还有一个不方便就是,需要看售货员的脸色。倘若你频繁地让售货员从柜台里拿东西,最后如果不买或者买得很少的话,肯定会被售货员骂,当然也有态度好的人,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许多的不方便。另外,通常商家所卖的东西也经常不全,经常要为了买齐东西而跑好几家店。
所以叶帆打定了进军零售行业的主意。琳琅满目的商品近在咫尺,相当有视觉效果,令人充满购买欲望,相信很快就会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就在叶帆yy超市火爆情形的时候,一声冷喝打断了叶帆的思绪。“叶帆你起来翻译一下这一句话”。问话的是英语老师李梅,也是班主任,一位中年女子。
这点小问题当然难不倒叶帆,顺溜地完成了翻译,在李梅惊讶的眼神中安然坐下。唐宁也转过来看了一眼。平时叶帆的英语不算最差,但也是中下水平;刚才李梅是有意刁难一下叶帆,里面的好几个单词是六级词汇。
小插曲过后,叶帆也没在桌上趴着,而是拿起了英语书随意翻看着。临放学的时候,李梅说了一声,“叶帆来我办公室一趟”。随即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