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凡那傻鸟立马喜着谢恩说自己喜欢大胸的。赵鑫猛然一瞪萧凡。意思说什么呢。说正经的。朱允文看赵鑫道赵兄弟,你也放宽心,将来赵鑫坐了大官,朱允文也帮他拉媒。
萧凡咳嗽一下说他不是那个意思。赵鑫说萧凡不是想取妻的意思。朱允文疑惑。萧凡说朱允文轻商之念,实乃大谬!朱允文问道怎讲。
萧凡反问道朱允文心中商人的印象。
朱允炆撇嘴,不屑指出商人,逐利忘义之辈,他们不事生产,不劳而获,低进高出以取利,无家无国之念,满身铜臭市侩,只知贪婪取利以肥己,世间百业之中,商人是最低贱的!
赵鑫叹道这是商人的本性,追求高额利润。但要说不劳而获则熟胡扯。赵鑫却不能直接这么说只说商人负责买卖流通商品,追求商品。刚说两句萧凡制止,萧凡知道赵鑫下一面的话要说什么。却不能说,赵鑫的话太过超前了。萧凡只得暗叹古人受儒学影响,对商人误解太深,朱允炆的想法大概便是所有古代人的典型代表吧。若要扭转他们的想法,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愚昧的古代人,萧凡决定要耐心一些,讲道理是他的强项。赵鑫的一番话开了好头,萧凡接着说商人买卖,何谓买卖人?那就是买进卖出之人,从中收取差额为利,这种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所谓行有行规,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利益,便是商人的行规,他们逐利确实不假,若说忘义,此话何来?
朱允炆点了点头觉得赵鑫和萧凡二人说是有道理,又笑了笑指出当年中原第一富豪沈万三的事。沈万三萧凡疑惑的看着赵鑫,赵鑫摇头。
此时空的沈万三,商人出身,朱元璋和中原其他势力争夺天下时,遂四处募粮饷,朱元璋敬他是富商名士,折节下交,沈万三这人却八面玲珑,明里给我皇祖父捐粮捐饷,暗里又勾结其他势力,样也资助他们的军队,两头讨好,谁也不得罪,不是忘义之辈是什么?
赵鑫指出这是人之本性,都怕死。萧凡也叹息说沈万三除了有点钱外也是平民百姓而已,无权无势,不资助有兵的大爷,他能活下去么,还不让当兵的强盗给灭了。又说不要指望全天下的百姓都坚贞不屈,为你效死,事实上,百姓都是怕死的,谁的刀锋利,他们便只能屈服于谁,这跟忘义有何关系?
朱允炆仍不在意,继续笑着说出孟子言论,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既然怕死,那便是忘义了。他实在是太理想化了。
赵鑫从旁打断道出百姓们几乎除了自己父母叫什么以四米达啊,外还有几个记得孟子孔子的,除了读书人以外,大明百姓能有几个识字的。
萧凡也说出孟子话过于理想。指出中原从上古至今千余年,其间无数次朝代更迭,按照孟子的意思哪个朝代的皇帝丢了江山,天下的子民都应该跟着殉国才是,可实际上呢?大家都活得好好的,除了旧朝死忠的大臣,很少有人真正做到了舍生取义,这个要求标准太高,别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殿下为何指望一个商人要做到呢?
赵鑫管不住口的说出是啊,卖国的多读书人,报国的多屠狗者,很多朝代被灭是,有几位大臣殉国,更多的是的大臣们第二天都该换了门庭了,他们那一个不是熟读孔子孟子忠贞之言的大儒。赵鑫说话有些损却是真实存在。
朱允文有些底气不足,却不想丢掉太孙的块头咬牙道商人不事生产,便能得获巨利,这总不假吧?
萧凡说他们一没偷二没抢,赚钱凭的是本事,买卖讲的是你情我愿,这有什么不对?赵鑫补充再说了他们不买卖,城里人想吃粮,想穿衣的粮布谁负责运过来啊。就算老农推车进城贩卖粮食,那他的行为也不是农民了也算是一个商人了。
朱允文又道他们买卖属于不劳而获!如国之蛀虫,吸取百姓精血而肥己!
面对固执的朱允炆,萧凡的耐心渐渐耗尽,怒气值快要冲破理智防线。赵鑫劝说道商人不是吸取百姓精血,商人以本求利,买卖需要本钱进货,万一买贵了,卖贱了中间赔钱都是商人自己承担,这根农民种田,遇到天灾粮食产量低和遇到丰年粮食高涨一个道理。商人做事风险极大不是我现在所说可以形容的了。
萧凡靠着仅有的一点耐性给朱允文列举了一些商人行商的难处和挣钱的不容易,说别看富商流油,你看看富商才几个,广大的小商小贩们一天多么的辛苦,他们是以自身的风险来求回报。
朱允炆嗤笑指出商人有何风险。天下万物,他们低价买进,贩运外地再高价卖出,分明是投机之辈。
商人投机之辈不假,毕竟买卖进货量大了很容易被人当成投机倒把。赵鑫刚想开口劝解朱允文。萧凡用他那熟悉的力劈华山,再一次狠狠拍在朱允炆脑门上。这小子怒气暴了。萧凡大骂朱允文是倒霉孩子,他和赵鑫百般劝解,朱允文都不信。是不是商人跟他朱允文有仇,如此不待见。
朱允炆睁大了眼睛,下意识捂住被拍得通红的脑门儿,怔怔的看着萧凡大脾气。赵鑫连忙看了看楼下锦衣亲军都在楼下,没有人听到。赵鑫急忙要去拉萧凡。只见朱允炆黑亮的眼眶便慢慢蓄满了晶莹的泪花儿,两眼渐渐泛红,嘴角一瘪,似要哭出声来。
萧凡回过神,吓得浑身一颤,急忙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惶然颤声道草民失态,万死,万死啊!赵鑫一旁跪着道请太孙殿下开恩。心想萧凡真是属于鞭炮性格点了就爆。
朱允炆嘴唇颤动,神情无限委屈控诉萧凡有一次的殴打了他。
萧凡语气沉痛一副关心摸切道这是爱之深,责之切。赵鑫从旁劝解道说萧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