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上人头济济,大家兴奋、大家自豪、大家见证了奇迹,眼见着一包包的泥灰,会变硬,会成型,会变成大船。再小的小孩也要来搬弄点什么,造这么大的船的人中也有我一份呐。当然,这几天,沈张氏的小红花也是大量的发放,它几乎成了哈佛大学内部流通的货币了。许多这几天挣了很多小红花的小大学生,给长公主送小红花了,他们说,这几天学生忙了,送公主妈妈小红花,让公主妈妈自己去换熏鱼吃、去换烤鸟吃。长公主感动得不得了,跟宇文柔奴说,蛮好早一点来的。
15天后,船壳子好了,浮在大海上,110米长,15米宽,8米深,还没建船楼,已经比最大的房子还要大、比最高的楼还要高了。但是,这么大的家伙,谁来划桨啊,大家都只能自问,不敢打扰王木木,因为他实在太累了,他这几天,没日没夜,24小时在现场,实在累了,迷糊一下,又上阵了。
白大老板来了,带来了拆卸开的蒸汽机和大明轮。花了3天,工业安装结束。每船按设计装2台锅炉,一开一备;每船装4只明轮,直径10米,分布两侧,前一对,是同轴的前进轮,用于主线航行,当然,也可反转,作反方向的主线航行,由一蒸汽机服务;后面两轮,另外各由一蒸汽机单独启动,两轮可异步运行,甚至,一正转、一反转,任意调节航向,如水域允许,大船可在原地调头、打转。现在水泥大船有动力了,当炉膛点火,锅炉出汽,明轮转动时,大家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了,胸口发热,喉咙哽噎,惊奇!狂喜!自豪!雄起!
又是新的一天,又是一连串新的的惊喜:王木木在所有除了通道外的网格一组的产品上的正六边形孔上安上了双层夹胶平板玻璃,于是,船舱里就晒得到太阳,淋不着雨了。
再过7天,大船全部完工,有5层船楼,船楼是木制的,但都刷上了王木木说的防火泥桨。每个房间都有有线通讯,每船还架设了一台电报机。
船中有机房、煤仓、淡水房等各种库房;有食堂、会议室、作战室、船长室、寝室、厨房、澡堂、厕所、洗衣房等,就象一个大宾馆,也象一个小城镇,样样俱全。
最叫人惊奇的是船头船尾各三门的捕鲸炮,炮身可以左右上下转动,炮内装的不是炮弹而是一支捕鲸铦。铦用铁制,长1。85米,前端有四爪,像雨伞状,射入鲸体内不易脱出。铦柄系有1000米长的白棕绳,称作铦网。1000公尺长的铦网放在炮前特设的平台上,以便随铦飞出,其余都卷在起重机上,这样就可控制命中的鲸鱼了。在前栀上设有瞭望台,派出船员分班升栀瞭望。发炮的炮手是船上最重要的角色。王木木说,可以打300米远,说这炮主要是捕鲸鱼和捕鲨鱼用的,发射的动力是蒸汽,所以,这捕鲸炮也到叫作蒸汽炮,或者就叫蒸汽捕鲸炮。船两侧还有几门蒸汽炮和几管蒸汽枪,不过,王木木说,这东西不一定用得上,因为一般的战斗靠鱼雷和狙击弩足够了。
在捕鲸炮两边各有起重机、卷扬机和船用多功能起重把杆,以利鲸鱼、鲨鱼这种大型海洋生物的捞捕。
水泥船没有帆,但也有大桅,它不是挂帆的,它是一个瞭望塔,它在船楼上还高20米,上有大大小小的最新试制成功的望远镜四架,还有一对讲机,正式使用后,将24小时有人值班,王木木起先还担心这上面风大、摇晃、孤单,没人肯去,可是一些小学生争着上去,能看望远镜,能随时跟下面对话,能看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天高云淡,海阔天空,象半个神仙一样,谁不想上去啊。何况,上去半天算一天的工作量,还加赠一朵小红花,赚了。
望远镜的到来,也确实使天堂岛又热闹了许多,人们拿着望远镜,登上小岛的最高处,东南西北好一阵子看,真是身居小岛,放眼世界了。王木木答应长公主送一批望远镜到京城。
在大大的大船驾驶室里更有大量的惊喜在等着大家,这里有众人见所未见、闻所末闻的航海仪器。
首先,为了航行,王木木添置了航迹推算系列仪器,用于航迹推算。这个系列中,有罗经,即指南罗盘,在这古代,已经有,但王木木出品,更加精巧。航海罗盘是我国发明的。我国发明指南针后,很快使用到航海上。北宋时的指南浮针,也就是后来的水罗盘。北宋末起(约公元1099年)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到朝鲜去回国后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描写这次航海过程说:晚上在海洋中不可停留,注意看星斗而前进,如果天黑可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这是目前世界上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
航海罗盘上定二十四向,二十四向我国汉代早有记载。把罗盘三百六十度分做二十四等分,相隔十五度为一向,也叫正针。但在使用时还有缝针,缝针是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因此航海罗盘就有四十八向。大约南宋时已有这四十八向的发明了。四十八向每向间隔是七度三十分,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在定向时精确得多。所以三十二向的罗盘知识在明末虽从西方传进来,但是我国航海家一直用我国固有的航海罗盘。
古时船上放罗盘的场所叫针房,针房一般人员不能随便进去。掌管罗盘的人叫火长,一定要是驾驶人员中有下海经验的人才能做火长,用作船师,才有权掌握管理针经图室。“事大责重,岂容怠忽。”可见航海罗盘是海船上的一个重要设备。
在这个航迹推算系列仪器中,大家发现了一新玩意儿,还是很受赞赏。王木木说这是“六分仪”,它是用来测量远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通常用它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海船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六分仪具有扇状外形﹐其组成部分包括一架小望远镜,一个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面镜即地平镜﹐一个与指标相联的活动反射镜即指标镜。六分仪的刻度弧为圆周的1/6。使用时﹐观测者手持六分仪﹐转动指标镜﹐使在视场里同时出现的天体与海平线重合。根据指标镜的转角可以读出天体的高度角﹐其误差约为±0。2°~±1°。六分仪的特点是轻便﹐可以在摆动著的物体如船舶上观测。缺点是阴雨天不能使用。
对于航迹推算,还有一新玩意儿,就是拖曳计程仪。它是利用相对于船舶航行的水流,使船尾拖带的转子作旋转运动,通过计程仪绳、联接锤、平衡轮,在指示器上显示船舶累计航程。
其实,在我国古代,已有简单的计程仪或叫测程仪。如三国时期吴国海船航行到南海一带去,有人写过《南州异物志》一书,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速航程。这是计程仪的雏型。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更具体些,就是以一天一夜分为十更,用点燃香的枝数来计算时间,把木片投入海中,人从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时到,计算的更数才标准,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一更是三十公里航程。这样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
我国古代这种计程的方法,和近代航海中扇形计程仪构造很相近似。扇形计程仪也是用一块木板(扇形),不过用和全船等长的游线系住投入海中,然后用沙时计计算时间。沙时计一倒转是十四秒。在游线上有记号,从游线长度算出航速和航程。我国古代用香枝(也叫香漏),西方近代用沙时计(也叫沙漏),两者实在是异曲同工。当然,王木木现在的拖曳计程仪的使用要轻松得多,要不,为了测速,24小时有人在船上来回跑,嘿,也够风景的。
综合以上三仪器所得数据,再配上其他一些常规的仪器,如两脚规、算盘、三角尺、量角器等,船行航迹的推算已经不难了。
其次,为了航行,王木木添置了陆标定位系列仪器,供陆标定位用。这个系列中,主要有测水深仪器,王木木现在还搞不出回声测深仪等现代先进的仪器,暂时只能沿用古法了。中国至迟在唐代末年已有测深的设备。一种是“下钩”测深,一种是“以绳结铁”测深。深度达到六十多尺,这还是浅水测深。再稍晚一些,有记载说用纲下水测深,“纲长五十余丈,才及水底。”纲是大绳,五十多丈,在已是深水测深了。南宋末年吴自牧的《梦粱录》上说:如果航海到外国做买卖,从泉州便可出洋。经过七洲洋,“船上测水深约有七十余丈”。当时测水这样深,可见我国宋代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深水测深技术了。所以,加强管理,这个办法还可勉强使用。
在陆标定位系列仪器中,还需测量物标水平夹角用的测夹角仪器,现在就通用六分仪了。
在陆标定位系列仪器中,还需测量物标距离用的测距离仪器,现在王木木选用的是带标尺的望远镜进行测距了,使用熟练后,效果还不错。
第三,为了航行,王木木添置了天文定位仪器,主要是在陆标看不见时,用以观测天体定位。相对于本系列仪器,上述仪器就可以称为“地文航海技术仪器”其实,在我国古代航海,主要就是靠天文。所以,这个技术就叫做天文航海技术。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我国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悟矣。”)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说,如在云梦(古地名)中迷失了方向,必须靠指南车来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观看北极星来辨明航向。(“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以得反。”)东晋法显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