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
林天连忙起身,不敢受此大礼,各自落座后,苏轼缓缓将事头说了出来……原来苏轼借钱,居然是为在金陵潜居的王安石所借……
原来王安石潜居金陵,见蔡确为施行变法无所不用其极,非正道,数月前与苏轼相聚谈起,预测变法将遭劫难,忧心抑郁之余,决心亲建书院,以培养正道学子,此时王安石已经六十有三,身有宿疾,垂垂老矣如暮夕残灯,(史上,王安石死于一零八六年,即小说中两年后)。
林天听完后,一时间想起了某位武道高手,以生命之力创出惊天动地神鬼僻易的一式――剑二十三。这王安石倒也有些以生命余晖绽放光芒的意思,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原来历史的发展,也确实像他所说……
林天沉吟片刻,忽的拿起那借银凭据,“哗哗哗”撕为碎片一扔,纸屑飞舞,苏轼被一惊站起,以为林天反悔,指着林天道:“你……你……不借就不借,何必玩弄老夫?哼!”说着就要甩袖离去。
林天急忙站起,拉住苏轼的臂膀,微笑说道:“苏大家稍安勿躁,听林某说,林某虽与王相公素未谋面,对其变法也不甚意同,但建书院,传学术,乃是大大的善事。林某江湖中人,江湖规矩,为朋友两肋插刀,区区钱财,何足惜哉?”
苏轼听到里,情绪缓了下来,就听林天继续说道:“我与苏大家虽年龄相差甚大,但一直自认为是往年之交的,难道苏大家瞧不起林某?”苏轼面有愧色,林天察言观色,知道他要说什么,抢着大手一挥说道:“三万两怎么够?我出十万两……哦,不,五十万两,算我林某人捐助的,无需偿还,要办书院,就办个最大的书院,全大宋,全天下,旷古绝今的最大书院!”他说的豪迈无比,办旷古绝今的最大书院!苏轼听得也不禁热血沸腾。
“不过,有一个条件……”林天突然低声道。
“请说。”苏轼并无意外,人家无偿出五十万两,有条件也不稀奇。
林天盯着苏轼,沉声道:“我要你辞官,入学院任教。否则,一切免谈……”
苏轼似乎对这条件颇为意外,脸上连连转变,半晌,叹了口气,坐到椅子上,回道:“成交,苏某答应了。”
林天坐到一旁,为苏轼续上茶水,玩笑道:“苏大人,舍不得大官名头?”
苏轼摇摇头,苦笑道:“我与介甫兄私交莫逆,唉,却因政见不合,屡屡……唉,不说也罢,辞官治学,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林天说道:“民间都说王相公乃是个拗相公,哈,要与他一起共事,有得受喽,苏大家可要有个心理准备。”
苏轼似乎回忆起了与王安石争辩得脸红脖子粗的情景,微微一笑道:“他是个君子。”
林天点点头,忽然阴笑道:“不过我是个小人,嘿嘿,林某还有第二个条件,也是最后一个条件,这书院,必须建在姑苏,嗯,我看就建太湖边上,而名字,就叫‘太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