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物权法百科全书小辞典初稿228-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对计划经济的公正评判
一、基本理念
物权法第55条给出了“国家出资人权益的行使”的命题。实际上这不只是物权法理学的命题,更大程度上是政治经济学的命题。如“两权分离好不好”、“用股权来代替国家出资人所有权好不好”,以及中央集权与放权问题、投资预测与决策问题、是否完全取消市场经济问题等等,关系到国家出资人权益的正确行使,光是用物权法理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学者批判斯大林模式,许多法学家也跟进了。斯大林体制确实有毛病,中央管制得太死,企业自主权不够。但是,斯大林体制也不是一无是处。这种体制持续了70多年,甚至斯大林逝世30多年以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如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等小国家仍然在坚持执行,并且成绩斐然,肯定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众所周知,所谓“斯大林模式”,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高度统一和高度集中与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面,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了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超级强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成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强大侵略者的主力军,这也是有目共睹的。诚然,为了应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军备竞赛,前苏联过度的将产业集中于重工业和军工事业,并且对于地方政府放权过少,部分是、部分不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问题。
我们看到,计划经济的手段,是反腐防腐的坚强堡垒,对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有好处的。苏联经济并不是有些人说的那么糟糕。苏联还曾经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就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帝国主义阵营长期的冷战和经济封锁,对于苏联经济快速发展是有很大影响,不可否认。
那么,中国的体制,从一开始,就与斯大林中央集权制是有区别的。我国的体制,是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有中央企业,也有地方企业。1957年2月毛主席在《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话提纲)》(论十大关系)中就论证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和一般均衡原理推导,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有其长处与短处,而计划经济的长处总比市场经济的长处多。问题在于,是市场经济多一点还是计划经济多一点,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势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也有计划经济。连wto组织的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号称“市场经济国家”,背地里也在忙着搞一些计划经济的花样。如果他们搞绝对的市场经济,他们迟早也是要吃大亏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每次经济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其罪魁祸首就是绝对的市场经济。
二、诺奖得主的精彩论断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扬?丁伯根(jantinbergen)精妙地指出“最优体制的选择决定于各行业和社会团体的性质,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需要集权,因此,最优体制应当是多方位确定的。结论是,最优体制存在于完全的自由市场化与彻底计划经济两个极端之间。”(王振中、李仁贵《诺贝尔经济学家学术传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9页)这才是最正确的理论。那种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断然隔离来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理论,对于经济学和法学是没有好处的。
1979年3月陈云写了《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着重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这部分是基本的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