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权力、容貌和能力都不重要,唯一的审核标准就是他虔诚与否。基于这个出发点,虔诚信徒和非信徒之间的待遇自是判若云泥。综上所述,一名祈祷者能否得到回应,完全取决于神祇的意志,而非什么客观规律。
......................................................................
在九峰镇上的一座小广场,数以百计的青壮年男人自备着凳子和马扎之类的坐具,或者是干脆蹲在地上,静静地倾听着站在黑板前的塾师授课。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在山地梯田和旱地耕作中关于保墒的要点。首先,要对土地进行适当翻耕,可以部分解决土壤水分蒸发的问题……”
这位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的塾师,貌似一副精明强干的学者模样,他其实并非来自工墨的专业人士,而是林旭前期从黄世仁那里借调来的志愿者。经过了短期强化培训之后,这些借调人员已经足以胜任这项传授知识的日常任务。日后,九峰镇自行培养的塾师培训完毕后,这些人将要回到江家集从事和现在相通的工作,这也是林旭和黄世仁双方达成的合作项目之一。
“好了,下课。我们明天下午讲施肥的要点,大家记得要准时来听讲。”
随着这名塾师宣布下课,每日抽一个时辰前来听讲的农夫们也三五成群地散去了。尽管清脆的铃声响过,还有一些比较机灵的聪明人固执地不肯离去,他们上前围住老师问长问短,继续请教着各种上课时没听懂的疑难问题。
这种课程在开始时是不受欢迎的,乃至于林旭不得不下令采取强制手段逼着人们来听课,不过当那些被逼来的农夫们发现塾师所讲的东西,不是他们预计中空洞无用的大道理,而是一些切实可行的知识。稍后,在田间地头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了这些知识的正确性,往后便不需要再有人强迫他们了。如今,农夫们很自觉地在每天下午收工后跑来听讲,然后才回家吃饭。
种田人也要拜师学艺,随着时间推移,这已经成为了九峰镇的居民们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
围观授课的人群散去之际,林旭摇晃着手中的扇子也踱步离开,他露出满意的笑容,看来这项教学计划进行得很顺利。
自从林旭莫名地来到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一直是在为好好活着而努力,林旭不是怀着伟大的梦想来搞什么文艺复兴,或者是发动工业革命的理想家。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林旭做事的出发点也不过是提高自己辖区内的单位生产力,以便最大限度提高可容纳的人口数量。
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迅速解放出更多的人力资源,只有在单位面积上种出更多的粮食,劳动力才能转向其他产业。
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吃不饱饭的社会环境中,奢谈什么发展经济,打算搞什么奢侈品销售,甚至是推广民主自由,那不仅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是非常搞笑的滑稽剧目。
只有当吃饭问题不再困扰着普通人的时候,大量聚居非农业人口的市镇才有形成的客观条件,而这些城镇将成为神祇最可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