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手足。
先楚王与苏庭一个视严后为生母,一个是严后之婿,当然力主立嫡;可也有朝臣提出疑议,说高祖迟迟不立东宫,便是要择贤者立。皇子共有五个,前边四个已经成年,唯有六皇子,尚是幼学之年,又是手无寸功,无论立贤还是立嫡,与他都是无干。要论功劳,当年高祖征利州,由三皇子随驾,不想在天南关遇伏,若非三皇子勇猛,护得高祖全身而退,只怕这江山还不知道姓什么。
若是立贤,慧妃所出三皇子胜算最大。
正当群臣争执不下,贤妃却闯了进来,哭诉着高祖曾有遗旨,立的是六皇子继位。
空口白牙的话自然算不得数,于是贤妃又说高祖曾于元立八年,庆贺收复朔阳的宫宴上,提过六皇子乃福星转世,能庇护天下苍生,有意待他行冠立之时,便立为皇储,否则也不至于这么多年,膝下有四个成年皇子,有嫡有贤,却迟迟不立东宫,紧跟着又提出了旁证,便是其父威国公。
贤妃以为有威国公相助,一口咬定高祖留有遗言,便有极大的胜算,就算有人不服,威国公到底是兵部尚书,又占着名正言顺,也足以震慑群臣。
这原本就是妇人之见――兵部虽有调兵之权,可各卫所只看兵符行事,威国公没有兵符,就是一只无牙老虎。贤妃只以为她年轻貌美,又有兵部尚书的父亲撑腰,竟然想效仿前朝肖氏,不过高祖可不是哀帝,若真有立六皇子为储的念头,为何让威国公任兵部尚书,反而剥夺了他的领兵之权?高祖根本就防备着姚家,贤妃不知,威国公却是明白的――兵符所在之处,除了高祖,就只有严后知道。
再兼高祖将京都与地方的统兵权分别交给苏庭与先楚王,而他们俩人,无疑是站在五皇子的阵营。
可见,高祖虽说不及立储,但心中真意,还是偏向于嫡子。
于是戏剧化的一幕又再发生!
当贤妃望着父亲殷切期待时,威国公却出列,义正言辞地斥责贤妃无中生有!
威国公明知事不可为,只得舍了女儿与外孙,换得阖族安稳。
贤妃当场如颠似狂,嚷嚷着高祖确有遗命,若是不立六皇子为帝,便是公然谋逆,可她的话自然再无人信,贤妃与六皇子被软禁在紫薇宫,待太宗登基,才放松了对他们的戒备,不想贤妃还不甘心,整日琢磨着怎么篡位,就在这时,三皇子、四皇子与英国公策动中军所辖的卫所谋反,掀起了焦月逆谋案。
当时,五军都督指挥使皆为从龙有功的勋贵,英国公所领中军都督辖制冀州卫、承河卫、临榆卫等二十余部卫所,共十余万兵士,这些兵士都是英国公的旧部,对他极为信服,英国公以严后、太宗串通楚王、卫国公隐匿高祖遗旨为名,于显庆元年六月起兵谋反。
已是太宗登基的第二年,北原又再蠢蠢欲动,似有迹象进攻朔阳,英国公请令出征,因当时三皇子与四皇子分别被封梁王、桂王,虽未就封,却甚是老实,仿佛已经认命,对帝位再无奢望,太宗不防,便允了英国公率中军卫所出征。
没想到英国公与梁王、桂王早有反心,一直筹谋待机,当英国公出征,梁王与桂王前往送行,却是一去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