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回 受封赏细问旧属,治内伤承诺救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请原训练营的兄弟们聚一聚!”

    “是!公公,您不知道弟兄们都很想您老人家。都希望和您老人家见见面!”李三清听了大喜道。

    “好了!小李子,你熟不熟太医院!”韦仁问道。

    “太熟了!回公公,小的到尚膳监前一直呆在御药房,对太医院很熟。”李三清连忙回答道。

    “那太好了!你马上陪本总管到太医院走一趟!”韦仁道。

    “是!公公。”

    太医院是专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服务的医政及医疗保健组织。清代只设一个太医院,院使正五品,总揽医药行政及医疗大权,清初,御药房也划归太医院管理,全国医官统一由太医院差派、考核、升降。其中,御药房位于故宫东侧的南三所以东,前院便是太医院。

    御药房隶属内务府,其具体职责是专司带领御医赴各宫请脉,为内廷采办、储存、配置药品,药房人员并与御医分班侍值,有侍监首领二人。侍值又分宫值和外值,宫值地点在皇帝寝宫旁的御药房,外值则在东华门内的太医值房。外值者为宫廷中的宫女、太监、嫫嫫等人诊病。御药房的御医是从太医院内医术精湛、品行端正的医士以上人员中选拔的,共10名。御医在进宫之前需在太医院供职6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并经过3或5年一试、二试、三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入选,否则宁缺不补。有时清宫御医也从各省督抚举荐的名医中挑选。御药房所需药材取自太医院生药库,尽管太医院也是为皇室成员服务的医疗机构,但御药房领药仍需按定例付给银两,或令与皇室有关的药商采买。所购药材一般为生药,入宫后由御药房医生带领下属太监炮制备用。御药房的御医尽管直接为皇帝、皇后诊病保健,但地位并不高。

    太医院其人员情况人体是:院使一人,是该院行政及医疗事务的主管官员,左、右院判各一人,是该院的副主管官员,御医十至十五人,吏目十至三十人,医士二十至四十人,食粮医生(或称粮生,主要担任缮写等工作)、切造医生(负责药物的炮,炙调制)各二、三十人。上述员额,清代各朝虽有增减,总的说来,体制未变。该院医官通称太医或御医。院使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医正八品,吏目从九品。

    御医他们侍候于君王左右,为“至尊”诊治疾病,遇有疑难大症,朝野瞩目,责任极重。可是历来皇帝后妃,大都养尊处优,每餐必膏腴杂陈,脯醢并荐,象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有损健康。身贵体弱,得病便不易治愈,反而责怪太医无能。太医进宫供职,有时须对内府官员、太监等纳以贿金,不如此他们便会从中作梗,处处设置障碍,因此,即使是那些精于歧黄之术的太医,由于多方掣肘,也难以一展身手。有的偶然幸中,医治见功,虽赏赉有加,荣耀异常,似乎可以平步青云,其实未必。甚至恩赐所入,尚不够贿赂之所出。加上宫禁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时太医则是首当其冲,难以逃脱。一药误投,生死所系,出了事故,要遭杀身之祸;所以有些名医把应召入宫视为危途,甚而闻讯远遁,希图一跑了之。真正官运亨通的极为寥寥,屈指可数。世间流传着“太医难当”的说法,洵非虚言,其中甘苦,非个中人不可尽知。

    太医院院使孙之鼎这几日正为太医院的事着急了。原来,在这次朝廷清除鳌拜同党中,太医院有大小十数名官员、太医被牵扯进去。其中,有一名自己举荐的御医甚至被定为鳌拜心腹。

    他正坐在官署愁眉苦脸,突然有人不敲门便闯了进来。他正要发火,定眼看去是自己的亲信吏目,这次压住火气。这吏目急急忙忙走到孙之鼎身边,凑到他的耳边低声嘀咕了几句。“喔!”孙之鼎听了眉头一皱道:“他到太医院来不知有什么事?他带了几个人?”

    吏目答道:“只有一个小太监跟着。”

    “这就好!走,迎迎去!”孙之鼎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