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我们的心世界
我们心里都有一本佛经,我们总在担心怎样是没有欺骗自己,怎样是顺应社会。有的人可以完全丢掉这本经,有的人却视他如生命,而我是那个两边都放不下的人。或许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表里不一,外表丢掉了经,里面却总想守护着它,直到有一天再也守护不了就选择放手。而我是个矛盾的人,总想两全,但是总是要失去一边。我不会当机立断地选择一边,也不会慢慢让一边吞噬我。所以我被动地不能太多地进入社会。
但人在社会,总要重新树立一本经,一种信念,或许只是信念的问题,只要改变了这本你秉持并遵守的经,一切就不别扭了。但是到底是现实让我因外表改变内力,还是内力应强有力地站出来纠正外表呢。其实佛心也是人制定的准则,和社会准则一样,只是没有法律约束,只有信仰约束,如果你不信仰就可以放过自己。但是法律不能不信仰,因为违背法律是触犯道德底线,而违背佛经,只是一种入流,进入世俗。但我总是放不下,徘徊于两者之间。或许我们可以用两者的优点来保护自己,毕竟佛经也是为保护心灵不受侵害而设定的,也是人写的。在有道德保证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社会的一些事情,这时选择现实的标准,而在现实侵犯自己道德底线时选择遵守佛经的标准。或许这是一种进退之道,也是儒家教给我们的中庸之道中的一种衍生,而是我们保护心灵的良药,也达到了佛经本来的目的。
毕竟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佛经对于我们不能是全部,因为它和社会已经很远。或许我们只能传承其中比较精华的部分,适时地用它保护自己的心灵,但大部分的时间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来保护自己,还是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己筛选社会。把社会中的事物挑选后经营成自己的心灵家园,然后放入一些佛家哲理作为窗户或门,保护这个心灵小圣地。
一切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或许正如奶奶所说有因果循环,祸福旦夕又岂是我们可以主宰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在佛学中得到答案。无法解释的伦理就用佛家的理念阐释,这是一种逃避,但也是一种必需,因为没有说法也就没有了精神寄托,我们都在人世间寻求一个说法,无论什么事情都希望有人出来说句话,有解决的办法。而佛学也是一种解决办法,它不在物质上满足你却可以在精神上让你释怀。它是心病的良药,心病不再无药可医。
在现代紧张而充满压迫感的世界中,心病是头号杀手,许多生理疾病都是以心理疾病为根源的。现在流行的西方心理学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里遗留下来的病人都在佛学或其他宗教信仰中得到重生。去看心理医生本身就是对病人疾病的一种肯定,在他的心里负担上又加了一层阴影。而佛学使他真正转移注意力,不在关注自身的致命点,而是把心灵寄托到另一个生命上,心灵得到了新生力量,就如婴儿一样拥有了不衰的生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中受到压迫而自卑的人希望去到一个新环境中释放自己的生命光辉,在那里没有阴影,没有前科作祟。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只是有没有发挥的空间。在一个衡量标准是自己弱点的环境里就失去了闪光点,心情就会压抑。但是现代社会的大空间下的小空间中的衡量标准都大同小异,你不适应时代去改变自己,让自己拥有为社会认可的闪光点就会压抑,所以患有心病是正常的,感觉到压力的存在也就是心病的征兆。或许信仰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不论是谁都可以在信仰里得到眷顾,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空。
选择信仰或许会不利于社会发展,因为人人都寻找虚拟的心灵寄托,上进的人就少了,社会就不会进步。但是在一部分人选择心灵寄托的时候,另一部分人会更加热衷于选择物质富足。竞争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会导致有人丧失心智,但佛学可以挽回他们的心。一些人选择世俗的标准,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就是物质上的王者,而另一些人逃避了物质的竞争,在佛学的帮助下却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有时候真的有“命”的说法。毕竟在许多突发事件面前,人类是无力的。纵使你在社会人人竞争中优胜劣汰时未被淘汰,但是大自然的考验要将你淘汰你也无能为力。天时地利人和,永远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命占了2/3,难道你还能不认命吗?
而命要用什么来解释呢。科学方法往往抹杀“命”的观点,但现实中却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命只有在佛学中得到解释,它来自于你的因果循环。你前世积累的阴德多,这辈子就可以享福,甚至你作恶多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