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12-23
昭德二年陕北大旱,整个黄土高坡的庄稼全部败给了一季阴冷干旱的秋冬,人都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别说是馒头,就是窝头,在无雪更无雨的黄土高坡,都算是一种奢侈的生活。
没吃过菜团团的农民不算农民,没去过陕北的历程不算游历。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去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块砌墙头,油灯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屎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沙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了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赛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而厚,云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拍会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七笔勾》是由清光绪年间光绪皇帝派巡察官员、朝内翰林王培芬到“三边”视察。王到“三边”,面对满目荒凉的景象,写下格律《七笔勾》。王回京后,将《七笔勾》作奏章,建议朝廷把“三边”割让外夷作传教之地。
这篇惹着陕西人大骂的七笔勾,文字工事描述有趣,对于陕北的人来说,对其内容也认可七分,寥寥三百余字,把陕北风光人文描述的入骨三分,难得好文章。其实,根本上讲的还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陕北,与陕西人引以为荣的八百里秦川没太大关系。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山是“山秃穷而陡”,水是“水恶虎狼吼”一点不错,特别是陕北北部,年少雨水。民居以窑洞为主,辅之以茅屋瓦房。陕北人最喜欢的还是无面皮裘的光板羊皮大衣了,不需装饰,就以鞣制好的羊皮缝制成大衣,一物多用,冷时毛向里,热时毛向外反穿,休息时坐着隔潮,睡觉时裏着当被褥,下穿裤子宽而肥,俗称大档裤。
陕北干旱少雨,农产品也以耐干旱的谷子、糜子、荞麦以及各种豆类
陕北男人朴实憨厚,尚武之气颇浓,农耕主要是靠天吃饭,大多采用广种薄收的方式经营,辅以牧羊,因此生计较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