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清军情况不容乐观,前敌总指挥番鼎新临阵退缩,年已七旬的冯子材带领各方团练两万余人,进驻凭祥,在看准法军补给困难这个时机时挥而上与法军展开了一场声振中华的血战,最终冯子材以负出惨重待的代价赢得清朝的对外战争的第一场胜利。
冯子材是有功名心的,不然他不会在投靠了天地会之后又投降了清军,不会对同是苦命人的太军天国伤战不修。但冯子材也是忠心为国的,在太平军几度击跨清军江南大营之中都没有再次率军投降,而是一个人率3000孤军镇守镇江,在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方面他更是一马当先不顾生死,以七旬之龄誓死杀敌。冯子材是真正值得我们敬重的汉子。
咸丰二年七月二十日,太平军击破武昌之后,冯子材率部5000余人当先到达湖北境内与太平军汉口守军发生了战斗,冯子材不敌,率部再次退十余里待候援军。二十五日,与步步为营的左宗棠部会合再攻汉口。两万作清军在两位大清历史上有名的将领强攻之下,汲汲可危,而此时的太平军大部却在武昌城内大肆搜刮物资财物,传教布道。
太平军将作战中抓获的清军降兵一律处死,并将城内青壮裹协进太平军,将牵内犯人不问缘由一律放出。有些地痞流氓便头裹红巾,打着太平军的旗号四处为祸,搜刮乡里。当地百姓见太平军与清军所为一样,甚至更有过之,纷纷称太平军为“贼”。太平军此时的人数已剧增至五十万,而太平军不分好坏的抓捕收留壮丁也成了太平军败亡的一个根本因素――军队素质低下。
太平军传教之法更是将当代的文人仕子完全推向了满清这边。当有文士提出对太平教义的疑问甚至反意见时,太平军不分好歹便下令处死这些文人,失去了当时占绝大部分领导地位的文人仕子们的帮助。
历史在这里又打了一个巨大的湾,由于左宗棠与冯子材进逼汉口的差曲,生怕退路被断的太平军匆匆在武昌劫掠了一个月的太平军于咸丰二年八月再次从武昌出发,顺江而下进逼南京。大军出发,大小船只数千余支,风帆遮天敝日。
太平军大军撤离湖北之后,左宗棠与冯子材才攻占了汉口,然而此时为时已晚,五十多万太平军已经坐着船离开了湖北,目标不明。匆匆从湖南赶来的向荣,以及其余各地其实早已到达的援军又在太平军屁股后面吃了满脸的灰尘,望江兴叹。发贼顺江而下,去向不明,各清军将领纷纷猜测发贼下一站将会攻击哪里,可笑的是值到此时,这些将领官员们还不知道太平军将要攻取的是江南重镇――南京。
各省来援之兵有的忙着抓捕太平军留下来之老弱,有的胡乱抓些平民百姓用来邀功之用,更有甚者干脆什么都不做,坐等朝廷的命令。只有向荣这个被皇帝信任,而且不怪罪他屡战屡败,还升了他为湖广总督。为报皇恩向荣对剿匪一事十分上心,听从了手下左宗棠与冯子材的建意,也收集了一些小船,尾随太平军而去。
八月二十七日,湖北武昌巡抚重衙门。新任的湖广总督向荣收到了八百里加急从北京发来的皇帝圣旨。向荣招集了两湖大小官员将领在巡抚衙门里开始商讨对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