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七章 麻烦的“海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使用权”,更在岛上修筑堡垒,部署士兵防御,甚至修建了天主教堂和医院。

    在葡萄牙人的重兵保护下,那座位于浙江黄金要道的小岛,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双屿岛最繁华时,岛上每天往来的船舶总数高达两千艘,每日成交的白银数额高达十万两。不但日本,葡萄牙,东南亚各国商旅纷纷云集,浙江沿海商人甚至做小生意的平民百姓也纷纷纷至沓来。

    中国的生丝,茶叶,丝绸,瓷器以这个小小的窗口大规模的出口海外,然而朝廷的关税白银,却也因此大量流失。繁华的贸易和巨大的贸易额,刺激了浙江甚至江南地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以至于苏州的货物,“至双屿者十之八也”!小小的手工工场尚且如此,东南沿海的势豪大户更不用说了,许多大户干脆在岛上入有股份,坐享其成。小小双屿岛,其实是盘结着各方面利益。

    在家门口搞“自由贸易”,朝廷当然不能坐视。但双屿岛之所以明目张胆,关键原因还在于岛上的武装力量,葡萄牙殖民者在岛上大约有数百人的驻军,更有坚固堡垒,外加倭寇以及当地海寇的武装,双屿岛的武装力量不下千人。

    在岛上南北两侧的港口,每天皆有葡萄牙武装炮船巡逻,甚至对来此贸易的各路商旅征税。双屿岛还很有“信誉”,凡是进入双屿岛水域的商船,皆有葡萄牙炮船武装护航,保证来去平安。

    如此实力,水师早已荒废的朝廷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当地政fu甚至采取过断绝岛屿水粮供应的方式,严禁周边村落卖给双屿岛淡水粮食,但双屿岛对周边村落采取高价收购粮食的政策,以至严令之下,周边村民纷纷冒死与之交易。

    甚至在朝廷杀一儆百,捕杀胆敢“资敌”的百姓时,葡萄牙舰船竟然撕破脸,凭坚船利炮在当地大肆抢掠。打打不过,轰轰不走,眼见着每天大笔的白银在眼前流走,朝廷越发苦不堪言。

    如何解决双屿岛问题,朝廷上下意见不一。最终,强硬派占了上风,认为泱泱天朝,岂能纵容走私,对此等事情必须严惩。结果,上《开岛疏》的葛旬被夺职罢官,而力主武力解决的右副都御史朱纨被委任为闽浙总督,受命讨伐双屿岛。

    朱纨不愧是一个“干臣”,到任浙江后立刻采取强硬措施,首先缉捕了当地与双屿岛有关联的商家八十多人,严惩其中罪大恶极者;接着派重兵在沿海巡逻,凡胆敢向双屿岛输送食物者,一律就地正法!

    他甚至还推出了“举告法”和“连坐法”,沿海百姓凡有私通“海贼”者,其邻居亲戚一律连坐,而敢于出首告发者可以免罪。一时间浙江、福建两省纷纷掀起了举报风潮。同时,朱纨还派亲戚混入海贼中,上岛作为内应。

    经过数月精心准备,嘉靖二十七年四月七日,官军正式发动了对双屿岛的总攻。朱纨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派水师先封锁住了双屿岛的南北港口,断绝岛上“海贼”们的逃路。继而以重炮其轰,将双屿岛覆盖在一片火海之中。

    四月八日凌晨,水师数百艘小船在炮火掩护下抢滩登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朱纨事先的保密工作做的好,对于明军的这次突袭,整个双屿岛竟一无所知,在明军大炮打响时,双屿岛的“夜市”正热火朝天,登时被明军轰了个稀里哗啦。

    经过两天苦战,明军终于占领岛上的葡萄牙要塞,缴获大量武器辎重。而先前占据此岛的“海寇”们,则大多在此战中被一次性一网打尽,李光头,许栋等人的海盗团伙在此战里全军覆没。而葡萄牙方面,仅阵亡者就有二百多人。

    也正是在此战中,明军所缴获的葡萄牙人火器经过改良,被广泛装备于大明步兵中,也就是常用的“兵丁鸟枪”。

    双屿岛之战后,朱纨乘胜追击,沿着海寇们的逃亡路线一路追杀,又在漳州大破葡萄牙海盗团伙,斩首一百多人。同时借着剿寇之战的余威,在闽浙地区大搞“清洗”。

    他让被俘的葡萄牙人指认,凡是与海寇有勾连者,无论官绅百姓,一律重惩治罪。仅是在福建漳州一地,他在战斗后命葡萄牙俘虏招供,一次性就斩掉了沿海“通倭”百姓九十五人。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双屿岛本身的存在,与闽浙地区的势豪大户本身就勾搭连环。不但如此,连沿海的平民百姓,也在贸易中受惠颇多。朱纨大搞禁令,受害最深的却正是他们。在双屿岛被攻破的一个月里,不但沿海工商业在海禁政策下日益萧条,就连苏州、杭州等地也“百货积压,生民艰难。”

    朱纨此举,虽本意在保家卫国,结果却是得罪一大片。事发后,京中的浙江、福建籍官员连篇累牍,纷纷弹劾朱纨。甚至连朱纨军中,许多当地部队也不忍诛杀,纷纷上书朝廷告状,众议汹汹之下,嘉靖皇帝不得不修正之前的“海禁严令”,下诏申斥朱纨,命他“夺职待命”,即撤职听候处理。

    刚烈的朱纨哪受得了这个气,他索性给朱厚熜上书申辩冤屈,接着喝了一瓶毒药,以死相抗议,结束了年仅五十七岁的生命!

    由此可见,“夷务”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牵一发则动全身,一个处理不慎,就会惹来大麻烦。所以因朱纨的前车之鉴,朝廷上下从此“无人敢擅言海事”,更别提什么收复澳门了。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