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还欠债。为了缓解前线的压力,帝国通过削减部分债务,让德国接受了易货抵债的偿还方式。即直接向帝国提供物资来偿还欠债,而这些物资都是直接运送到了美洲前线地。从28年初到28年6月底,德国就提供了大概55万吨的弹药,20万吨的食品,5万吨的药品以及生活用品。这些物资都是直接走大西洋航线运到美洲战场的,这至少减少了数百万载重吨的海运需求。
通过这些办法,海军的海运能力暂时还能够满足前线的基本需求,可是要达到最大需求,那还得建造更多的运输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成为了帝国海军28年6月之后,直到战争结束时最为重要的工作。当时,聂人凤定下的28年下半年造船计划中,光是万吨轮就需要建造至少750艘,而且还得做好在29年上半年建造1500艘的准备工作。虽然商用船只的建造难度要比战舰低得多,可是要在一年内建造2250艘万吨轮,恐怕当时还真没有人敢相信这会最终实现。
除了海运之外,其他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成为了海军在战争末期的重要任务。比如弹药生产。
当时,陆军的弹药生产是无法满足战争需要的,而且一直以来,就是海军负责战略部队的弹药生产任务,而随着战略轰炸全面展开,对弹药的需求量肯定会翻倍提高。当初在对日战略轰炸的时候,海军就多次尝到了弹药不够的苦滋味,这次自然是早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27年下半年开始,为海军提供弹药的几家大型兵工厂都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其中以青岛兵工厂最为积极,在27年就增加了三条生产线,其中两条是燃烧弹生产线。同时还在英国建造了一条新的燃烧弹生产线。28年的时候,还将生产线建到了美洲,可以说是紧跟军队的步伐,向最近的军队提供弹药支援。
其他的几家兵工厂也相当积极,在青岛兵工厂开始向海外扩张之后,这几家兵工厂也都采用“就近原则”,在前线战区建立弹药生产线,为军队直接提供弹药。从而降低了海运压力。比如,当时在圣地亚哥的燃烧弹生产线所需要的原料几乎都没有从帝国本土运送,汽油是来自波斯,钢铁来自欧洲与巴西,硫磺与硝石是本地产的,其他需要的一些特种原料都是从附近的同盟国采购的。
为了给弹药生产线提供原料,还在前线建立了大量的工厂。比如,用于生产硫酸与硝酸地化工厂,还有生产炸药的工厂,制造炸弹弹体的工厂等等。这些工厂后来都被转交给了所在国。这实际上就是帮这些国家打下了工业基础。其中很多工厂到现在还在继续运作。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工厂是当年唐帝国为了击败最后一个敌人而建立的,就连建造这些工厂的唐帝国工人。以及在这里工作过的工人都难以想到,数十年后,当初用来毁灭敌人的工厂竟然成为了当地发展的经济动力与工业基础,这也许是战争带来的一点好处吧。
基地的建设在当时没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可是却对战后地世界格局产生了最重大的影响。比如,在唐帝国将巴拿马划为了海军基地之后,巴拿马运河就掌握在了唐帝国的控制之中。在金斯敦与圣地亚哥成为了海军基地之后,牙买加与古巴就成为了唐帝国地附庸国,而且使唐帝国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战后,大部分的军事基地都被拆毁。或者是遗弃,或者是转交给了当地政府改为民用,保留下来的都是大型军事基地,特别是海军基地。而且唐帝国在战后还先后与这些军事基地的所在国签订了租借条约。比如战争结束后不久,新成立的古巴政府就以每年一元的象征性价格将当时用来临时关押战俘的关塔那摩军事基地无限期的租借给了唐帝国,而圣地亚哥的租期也长达20年。当时古巴政府向唐帝国出租军事基地的主要目地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