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达到欺骗美军,让美军把兵力集中在布里斯班的目的,相关的战术性欺骗行动很快就展开了,而首先行动起来的就是部署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打击部队。
从新喀里多尼亚岛到布里斯班的直线距离大概是1400公里,这正好在“狼鸠”式重型轰炸机的最大打击半径之内。而当时,在新喀里多尼亚岛与澳洲之间还有几座小岛礁,只是这些岛礁的面积都很小,无法建立机场,所以作战飞机只能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岛,而战术飞机是无法飞到布里斯班去执行轰炸任务的。
为了给这些重型轰炸机提供护航力量,由李文龙指挥的战区舰队机动到了塔斯曼海北部海域,在距离布里斯班港大概350海里处进行机动巡逻。此时,两艘小型航母上搭载的全是“金鹰”式战斗机,而每天上午跟下午,两艘航母上的战斗机将轮番出动一次(实际上,是每艘航母各出动一半的战斗机),为轰炸机群提供护航掩护,而另外的一批战斗机则执行舰队防空任务,避免遭到美军轰炸机的突然打击。另外,当时战区舰队巡逻的海域距离距离新喀里多尼亚大概有500海里左右,因此可以及时地获得补充的战斗机,同时还可以安排舰队里的水上飞机,以及在附近活动的潜艇去营救外海迫降的飞行员。这也变相的增强了战区舰队的作战能力。
在没有办法用岸基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的情况下,出动舰载战斗机为轰炸机群护航是唯一的办法。而战区舰队里的两艘小型航母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正是小型航母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在大部分情况下,小型航母并不适合参加激烈的、高强度的舰队决战,但是其持续作战能力、速度,以及搭载的作战飞机数量都比更多小的护航航母好,可以承担更为繁重的支援任务。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帝国海军的小型航母逐渐退出了一线战场,逐步转移到威胁不是很高的海域活动主要承担的就是战役与战术支援任务。而为轰炸机群提供护航战斗机。这也算得上是战役支援任务吧。
得到了战斗机掩护的轰炸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高的,这一点,在之前的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帝国海军也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甚至参考了欧洲战场那边的轰炸行动。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护航战斗机的数量能够达到轰炸机数量的两成以上的话,那么轰炸机的损失率将明显降低。也就是说,45架“金鹰”可以为220架左右的重型轰炸机提供掩护。而有护航战斗机掩护的轰炸机的损失率只有没有掩护的轰炸机的损失率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这个收益比是相当高的。因此,在实战中,帝国海军将为轰炸机提供护航战斗机写进了战斗守则里面,只要有足够的基础条件,就必须得为轰炸机群提供足够的护航战斗机!
轰炸行动从四月一日开始。这已经过了最初预计在三月底开始的登陆澳洲的时间。当时海军司令部已经修改了登陆澳洲的战役时间安排,主要原因不是颜国忠的准备不充分,而是当时美国海军已经恢复了实力新的挑战已经出现,所以适当的延迟了登陆澳洲的作战行动。等到局势更加明朗之后再确定具体的时间安排。
轰炸的前三天,轰炸机的损失率一直偏高。在第一天的两轮轰炸中,出动了450架次,损失了21架轰炸机(只是被击落的,不包含在返回后报废的),第二天出动了438架次,损失了22架,第三天出动了442架次,损失了19架。相对而言,这个损失比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超过4%的战斗损失率已经很吓人了。而导致轰炸机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不是护航战斗机不到位,而是前三天的轰炸主要目标是机场,而且当时美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