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唐帝国海军有成套的指挥术语,而且这些都被参谋军官所掌握。在谈仁皓担任舰队参谋的时候,就熟悉过这些术语,只是有个问题,在不同的舰队,也许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指挥术语。
从火炮时代开始,大舰队作战就是海战的新战术,而在几十艘战舰同时参战的时候,要想有效的指挥作战,就必须要一套让所有战舰上的官兵都能够明白的术语。这就诞生了旗语,灯语等海军中特有的“语言”。在无线电出现之前,几乎都依靠这两种手段来指挥舰队作战,指挥舰队行动,而这两种语言所能够传递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当时的战术也就很有限,为了让舰队有效的配合,舰队指挥官就必须要用尽量少的命令,尽量简短的命令来让其他战舰上的舰长明白舰队司令官的意思。在风帆时代,每次大海战之前把舰长召集到旗舰上来商讨作战行动,舰队司令官征求舰长的意见,这都是很正常,而且很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最基本的海战术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战战术的进步,海战术语也就越来越丰富了,当无线电出现之后,战舰之间有了方便的,而且可以容纳大量信息的通信方式,所以海战的指挥也就越来越有艺术性了,舰队指挥官的地位被提高了不少,而舰长则沦落为了“舰长”,仅仅是一舰之长,在战斗中,舰长的地位被降低,而真正其决定作用的是舰队指挥官。同样,也因为战斗规模的扩大,战斗速度的加快,因此海战中,舰队指挥官的个人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指挥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指挥官风格”。不同的指挥官有不同地风格,即使是同样的战斗,不同的指挥官也会打出不同的结果来,也会在战术上有不同的安排。
“指挥官风格”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海战术语的复杂化,而这必然影响到舰队在作战时的整体性。不管是哪个时代,舰队作战地整体性都是最为重要的,再强大的战舰都不可能单独对付一群弱小得多的战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实际上就落到了舰队参谋部的身上。而舰队参谋部也是因为舰队指挥官难以单独指挥舰队作战的时候成立的一个指挥机构,其主要工作就是协助舰队司令官指挥作战,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下达命令。
为了尽量让各战舰上的舰长都明白舰队指挥官的意思,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之后,舰队参谋部里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地规矩,那就是在将舰队司令官地命令传达下去的时候,都要统一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语句,一些意义非常明确地词语来让其他战舰上的舰长准确的执行命令,而不出大的差错。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特别是在无畏舰时代。两名不同的舰队指挥官在下达同一个意义的命令时。比如“撤退”这个命令的时候,也许某一个会直接用“撤退”这个词,而另外一个则会用“规避”。”返航”,甚至是加上一大串毫无意义的修饰词汇,变成一条句子,甚至是一段话。结果,这两条命令本身的含义是没有任何分别地,可在传达到其他战舰上的时候,别的舰长就完全有可能错误的理解两条命令。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直接用“撤退”这个词,不加任何修饰,不加任何感情色彩。仅仅就是个“词”而已。这就是舰队参谋军官们在数十年中总结出来的办法,尽量用简短的词汇来传达命令,而且这些词汇都是大家所默认了的中性词。这样,当命令传达到别的战舰上的时候,就不容易出现误解舰队指挥官命令的事情了。
后来,这些基本词汇被写进了“参谋手册”里面,这份“参谋手册”是任何一名参谋都必须要具备的,可并不是海军的强行规定,至少在问题真正暴露出来之前。帝国海军并没有把这个办法固定下来。谈仁皓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