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他们,那么他们就必须要臣服在我们大明的脚下!”
李峰的话没错,这个时代的那些游牧民族,还没有那么强的民族观念,尤其是那些身处底层的非黄金家族鞑子。他们被明军俘虏了之后,根本就没有什么反抗,而是十分的顺从。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在草原上十分常见。
一个部落被另外一个部落消灭了,那些被俘虏的部族便会很效忠新的主子,虽然是奴隶,但是却获得了活下去的机会。而且,依附在一个强大的部族里,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获得更大的安全感。这在强权林立,奉行丛林法则的草原上,是一条真理。
察汗部的大汗被赶走了,那些小的部族便望风而降。偶尔有不开眼的部族,得到的结果就是暴风骤雨般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很就朝前推进。
明军过后,大明的后续机构迅速进驻。李峰从那些商行和工厂中,抽调了大量的骨干,加上各地招收的读书人,在塞外各地搭建政府机关。没有办法,现在朝廷的储备官员已经不够了。光是日本和朝鲜就已经将朝廷中的那些不务实事的官员消耗一空了。这次,甚至都察院和翰林院的的那些文官都抽调了一大半到蒙古那边任职。这也是李峰有意为之,那些苦逼的都察院的御史和翰林院的检讨们,若是留在厩,成天就会没事找事。给他们一点甜头,放到地方上当个官员,厩就会少了许多的事端。
在塞外,大明的政策是十分明确的,就是采取解放者的姿态去的。对于那些蒙古人的贵族,进行了坚决的镇压,然后就是划分牧场,实行定居点管理。在每个定居点,都建立了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进入学校上学。
那些本来处在社会下层的牧民和俘虏,本来对大明是有敌视态度的,但是随着大明的官员到来,一块一块的草场分了下来,他们在契约上按下了手印,分到了属于自己的草场和牛羊,拥有了自由的身份的时候,这些牧民们一个个都开始赞颂起大明皇帝是他们的长生天。
与此同时,大明的政府在牧民中挑选了无数的积极分子,参加政府的组织,对他们进行了培训。这些积极分子回到了牧民中,开始大力宣扬大明皇帝的伟大功绩,甚至大明皇帝朱由校的画像也开始在这些牧民中走俏。
一些相关的戏剧、影片也在塞北很流传开来,这些作品都是揭露那些贵族王爷、台吉们奢侈的生活,和骑在牧民的头上作威作福的事情。与此同时,在塞北,还开展了大规模针对原来贵族的斗争活动。那些原先欺压牧民的贵族,一个个被拉出来接受大家的揭发、批斗。
这些当然是李峰的主意,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这些游牧民族的民心,他采取了这三个手段。一是打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