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三五章 历史的车轮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的方法,荀况一样有卓绝的认议。先,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明确提出了 人 是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然后,他说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只有全面认识事物,才 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一一他强调应该由对事物全面的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理性思维才能对各种感觉进行验证和抽象;如果感性认识都是错误和片面的,又怎能认识到正确的规律呢?所以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学习积累的结果,这也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正因为有如此认识论,他才能从▲人时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对社会研-究的--%138看书网%--,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而忽视人的根本需求,这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

    为什么在两千年前,东西方的哲学如此不谋而合,就连分歧都那么相像呢?因为 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会因为在东方或者西方,而有任何改变。所以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人类的思想必然会一路虔诚的追随天意,得到心灵的满足;另一路则关注自身,以强者的心态面对一切。

    这两者本就是阴与阳、天与地,其实分不出高下。作为沈就来讲,二十年前,他坚定不移的唯物,再到十年前,他确信无疑的唯心。但现在他不再非此即彼了,他认为在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方方面面时有时候要唯物,有时候要唯心…敬畏天道,但不能盲目恐惧,自强不息,但不能不计后果,这是他自 己的认识论……

    在这种认识论的指导下,沈就对过往的历史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抽象。追根溯源,他现从西汉以来,华夏文明的进步便放缓下来,尤其是科学的展,呈一种千年停滞的状态,这必然是那个时候出了大问题一一便清晰的指向了董仲舒和饱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个学术上排他,政治上的禁锢,更是哲学 上的谋杀一十它以孔孟的名义,谋杀了墨荀。自此中国人的主流,便是彻底的唯心,间或有一二唯物的喊声,也激不起任何浪花。

    且不论唯物唯心谁高谁下,在历史的长河中看,选择了唯心人类的高端智慧便封闭了对天地万物的好奇心,也不会再费力去追寻事物的真相,淡化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而去穷究天道至理。一代又一代的孔孟门徒,无不坚信天道的存在,才能摸到它的门道。

    他们相信,探索天道要遵循▲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一十唯心无物,皓穷经,潜心研究圣贤的言行,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求,扩充自己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如此日积月 累,皓穷经,或许某一天,会得领悟天道,然后便可了解这世界上的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皆可归于掌握 !

    这便是‘道”它是天下所有规律9!j 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做到的人便是圣贤,所以称圣贤之道。

    绝不能否认这种方法,因为真有人做到了。最早的是尧舜禹汤;最牛逼的是老子,生而知之,他便是道,道便是他,无需苦苦探寻;孔子和孟子、以及其他的子 们也做到了,当然要费劲-许多……如果这些例子太远,那么几十年前还有个王阳明,他仿佛也做到了。

    如果推而广之,跳出儒道硌窠臼,看所有的唯心派别,就会看到佛教的六祖慧能、德山临济,都已然▲悟,道了……佛教有自己的法门,讲究的是顿悟。

    但无论是‘儒释道,中的哪一家,能得道的实在大少大少了,根本不能为普罗大众所用,甚至可以说,除了极少数天才中的天才外,普罗大众都不可能用唯心的思想,来真正认识、了解、甚至掌握这个世界。可悲的是,自从汉朝以后,华夏大地上,便只有这三家的哲学,也就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掌握裹足不前,难以存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一开始,西方被我们落得实在太远,但我们等了人家一千五百年,他们就是属乌 龟的也追上来了一十因为人家没有罢黜几家独尊一家,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衣钵有后,并扬光大,形成系统的学科,最后连教廷都奉为金科玉律,不容任何人质疑……虽然这本身就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精神,但只要他的学说存在,便会催生出一代代追求客观真理的勇士,最终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沈就当粜-坚信这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