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逸铭安抚了手下,这才有空拿起舒雨菲拿回来的公司本月上旬报表。
公司现在的业务一共有三块,一是单晶硅,一是软驱、软盘,一是大卖场。三个方向,一个属于材料供应,一个属于最终产品,一个属于营销渠道,三者分属不同体系却又有所交叉。
单晶硅原来是公司唯一财源,但在公司生产软驱之后,便开始首先满足自己需要。手中有优质硅晶元,还去外面买劣质材料,真要这样做了,他这个材料专家也可以质疑一下其含金量了。软驱生产出来,又通过公司所有的计算机大卖场卖出去。三项业务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贯穿材料、制造、渠道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
这是公司第一条产业链,虽然有些薄弱,但总归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西部计算机公司生产的单晶硅品质极高,在这个时代属于优质品,刚上市就成为所有电子公司哄抢的抢手货,售价也比目前最好的硅晶元高出百分之二十,仍然供不应求。但由于受产能限制,在到达月一百四十万美元的最高销售额后,便无法再继续提升。考虑到现在主要是满足自用,这个成本就转到了软驱上,由其消化。
软驱,现在是公司的新兴利润点。
软驱自7月底正式对外发售起,就呈现出一种爆发式增长。第一个星期售出一万三千余台,第二个星期增长到一万六千余台,到第三周,就猛然高跳到两万一千多台。到这个月,销售额还在向上猛增,看销售数据,目前公司售出的软驱已经达到了十六万台,实现销售收入五千六百八十万美元!
计算机大卖场开业只有十天,上旬的销售报表显示,纽约、华盛顿、旧金山三个卖场,九月份前十天共销售计算机整机及配件一亿五千零八十万美元。头三天的销售狂『潮』过去,目前开始逐渐进入下降期,等销售额最终稳定下来,才能确定月平均销售额。
大卖场收入靠提成,平均下来,所有的销售提成比例大约是百分之十三。因此营业收入是一千九百万美元。
总体而言,只统计账面数据,公司这三项业务,到目前为公司创造了七千九百四十万美元经营收入。
这个数字看起来非常惊人。
但算上成本,刨开诸如海运费用、美国公路运费、国内企业代工费、部分元件进口支出、组装厂工人工资、大卖场租赁房租等各种营运支出,以及被美国『政府』征收的进口关税、企业营业税、所得税、销售税等多种税赋,实际利润总额仅有一千六百六十七万美元。
以此类推,年利润大概能达到两个亿。
利润率大约是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一,相对其它行业来说,已经极其可观。
即便强大如ibm等计算机业巨头,别看它们总收入高,但负担也很大,同时它们还是上市公司,股价的波动对公司利润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没有郭逸铭在材料制备、零部件制造方面的技术改进,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它们的实际利润率可能仅有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几。别不满足,人家dec还在亏本经营呢!
优质的单晶硅――集成电路――软驱――计算机大卖场售出。
同一件产品,西部计算机公司既在材料上赚了一次钱、又从材料变成产品再赚了一次,最后通过销售渠道,赚到了终端的钱。经过三次倒手,每一次都依靠他提供的超前技术,赚到了超额利润,平均拉扯下来,才有了总21%的利润。
关键还是税收得太重了,海关税、公司税、所得税加起来,至少宰掉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毛』利!别的不说,光是所得税,就收走了『毛』利的百分之三十五!这税收得郭逸铭心肝都在颤,他绞尽脑汁,从材料制备开始,脑细胞不知死了多少,一点点进行技术改进,就是为了多赚那么一点点。好容易辛辛苦苦赚这么一点钱,转眼就被美国国税局、州『政府』、地方『政府』挥舞着血淋淋的屠刀,眼都不眨就剁下一大坨肉,怎能不痛!
难怪美国人都说,人生只有死亡和收税是免不了的。开公司再赚钱,哪有国家赚钱!
可惜还是国内的产能太低了啊!
市场还远谈不上饱和,要是有国内足够产品供应的话,这个利润数据还能再翻两三番。
霍克看到单晶硅中火爆的利润,天天撺掇着他扩建厂房,增加流水线。经过一年多时间发展,原来国内落后的制造业,给生产线扩建带来的阻碍也得到了很大缓解。随着国家建设的精密制造工厂投入使用,单晶硅生产厂家的设备也在升级换代,尽管还做不到无限量供货,但将生产线扩张一两倍还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郭逸铭并不打算这样做。
以他的眼光来看,他拿出来的3英寸单晶硅生产线,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产能、成本上的优势还是不够明显。这个时代的技术能力,已经足以让后世成熟的6英寸制备工厂变为现实。毕竟现在国际上6英寸硅晶元的制备都已不再是难题,只是厂家为了如何提高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深入研究,才使得6英寸单晶硅制备技术暂时还达不到商业化推广价值。
如果迟疑不行,继续在3英寸晶元厂上想把利润赚到足,等到别的单晶硅制造厂家完善了技术,大量推出6英寸硅晶元,西部计算机公司就失去了先发竞争优势。到时候大家又站在同一起跑线,想把对手远远甩开只是做梦!
要么不建,要建就建6英寸单晶硅生产线!
3英寸,谁爱玩谁拿走!
他已经打算,趁着6英寸晶元生产线还没商用化,他完善的3英寸硅晶元制备技术在国际上还处于领先地位,将这项技术高价抛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