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的柜台背后,柯一凡满怀着期待,看着电脑城门外如潮水般奔涌的人流与车流。
从嘈杂的声响中挤进來的阳光,洒在新柜台锃亮的玻璃上,又折射到柯一凡的眼镜镜片上,偶尔被进來出去的人影打断,丝丝缕缕的金光闪闪就随之肆意跳跃,柯一凡的心情也跟着灿烂起來,跃跃欲试。
2004年,整个it业逐渐在走下坡路,大品牌之外的厂家和经销商之间为了多抢到市场的一杯羹,价格战打得硝烟弥漫,放血甩卖的哀嚎遍及全国各地电脑市场。
此时散户的作用是巨大的,几乎左右了电脑市场的风向。
深圳的电脑城里不断聚集着许多的年轻力量,几乎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们,他们应聘碰壁之后一赌气南下深圳,几个同学一起凑上几万块钱,在电脑城里合伙租个柜台就开始拉散户做diy,他们不缺热情,不缺技术,就是只差钱。
在这场残酷的厮杀中,地方性的y品牌在与x品牌的竞争中节节败退,维持温饱的柯一凡从中看到了希望,他迅速与y品牌在深圳的代理商联系,以先销售后交钱的方式在自己的柜台上经营,月底的结算价略高于目前y品牌的放血价。
y品牌的深圳代理商穷途末路之际,不得不接受了柯一凡的建议,他们提出的条件是,结算价与月销售量成反比,销得越多,优惠越大。
可是?电脑城里品牌多如牛毛,各自的性能对一般散户來说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各柜台的年轻人逮住什么品牌就推销什么品牌,埋头苦干,热汗奔流,互相之间还虎视眈眈,生怕某个生意被相邻的柜台抢了去。
柯一凡他们的柜台有了货源,也能吃苦,但并不能提高y品牌的销量,结算价格降不下來,越做越吃力。
与柯一凡同來的几个年轻人,技术上确实沒得说,闷着头在专业的圈子里“汗滴禾下土”,销售效果却差强人意,学文出身的柯一凡插不上嘴,就把心思用在了技术之外,伺机冒险一搏。
刚入道的年轻人达不到无商不奸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无利不起早”的基本常识几乎就是他们下海之后的本能,想想啊!辛辛苦苦忙乎一个月,除去柜台费用、房租、吃饭、手机费就所剩无几,所以,不管做什么生意,只要有一点蝇头小利,这帮年轻人也一定会趋之若鹜。
那天,柯一凡内急,却发现藏在柜台一角的卷筒纸不翼而飞了,眼瞅着周围的弟兄们一个个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无辜面孔,柯一凡只得捂着肚子跑出去买,看见街边新开了一家日用杂货铺,门脸不大,干净利落,貌似还琳琅满目,只是刚开业不久,人气不旺。
老板和柯一凡是老乡,也是湖北人,他乡遇老乡,这份特殊的感情只有浪迹过的人才有体会,所以,柯一凡只一开腔,乡音难改,自然和老板一家都很谈得來,仔细观察了几天,柯一凡突然向日杂店老板提议:“拐子,我们合作吧!”
(下一章节提示:柯一凡略施小计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