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1-25
说起“搬山”,华夏史上到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神话。
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北山下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有感出行不便,在将近九十的年纪,发动全家商议,要将门前阻挡他们的大山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要以人力开凿搬运,简直是痴人说梦。
最终愚公搬山的举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大力神的两个儿子下凡,运用神力搬走两座大山。
这个神话有别于华夏其他民间传说,它出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被人称为“列子”。列子隐居在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有趣的是《逍遥游》中对他也有描述,称其“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这句话翻译的大意是列子能驾风行走,样子十分轻盈美好,而且要十五天后方才返回。他对于寻求幸福,从来都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
以刘慈看来,列子当然不是个隐居四十年的普通道士,他应该是个修士。
据刘家整理的资料显示,春秋战国时期,修真文明在地球还未衰败,历史名人中出现修士的比例不低。列子能驾驭风,刘慈现在都筑基期了,在没有飞行法宝给她驱使的情况下,她就驾驭不了“风”。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从来都没有显露过匆忙之色的列子,显然具备一颗寻求天道的修士之心。
野史里流传的神话,刘慈可以看做是胡说八道,但“愚公移山”的寓言是列子写的,她就没办法忽视了。
故事许经过润色夸张,甚至可能是虚构的,但依靠人力能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修真水平来看,并不是没有可能。
刘家供奉了几千年的“尘心仙子”,除了拥有神格,当年也只是一个元婴期修士,排山倒海之能稍显夸张,带着几年同阶修士,闹得进犯地球联邦的“阿尔法联盟”灰头土脸败走却也是事实。
搬山符,不知道和“愚公移山”的传说有没有关系。
刘慈在书房里“闭门造车”两天,点麦都完成了,她研究此符也没什么头绪,干脆就到外面透透气。
恰巧就遇见了詹姆士走来。
老管家是来汇报,西山半山腰的茶苗,除了路途颠簸半路失去生命力的少数茶苗被舍弃,四万株茶苗,剩余的已经全部种植完了。
一百亩麦田也整理出来,麦种都点完了。詹姆士见刘慈舍得从书房里出来,也就邀她上山看看,顺便透透气。
刘慈没摸到“搬山符”的头绪,心想去感受下山韵也不错,说不定站在真正的大山上,她就有了灵感呢?
“麦子种了,让他们把豌豆也种上。还是采用条播,更容易控制基本苗,提高豆荚的结荚率。以后大面积种植作物,尽量减少撒播,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都不方便,一下田操作不是碰掉花就是蹭了果,播种方式太落后,该取缔就取缔!”
老管家一路听,一路记录。鹅毛笔不方便随时汲墨,他按刘慈的提议,用上了炭棒笔。
翻了翻笔记本,詹姆士又想起来一件事:“小姐,骨粉太少了,牲畜粪便还能从城里收集……现在无忧,长远来看,怕跟不上庄园的发展。”
一千多亩地,要想获得丰产,充足的肥料的确是个问题。
刘慈想到农书中说的绿肥,比如利用豆科植物的根瘤,将空气中的氮素固定下来,靠种植增加土壤肥力,而非完全外力施加……总之,种田是门技术活儿,要想真正灵活运用《齐民要术》中的农事知识,不比要吃透《符箓大全》简单多少。
“肥料的事,庄子里的沤肥不能放松,必要时可以多挖几个肥坑。豌豆本来准备种植十亩,那就和小麦种植面积一样吧,五月种黄豆时,也种百亩,不要侵占画出来的葡萄园圃,几种豆类都可以多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