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帷幕拉开
武装到了牙齿的总统府卫队在正午的烈日下紧急出动。大批大批的法国造军用卡车一大早就从上海苏州一带开出,沿着公路将他们这些到处分散搜索的总统卫队集中起来。在1916年的现在,总统卫队作为雨辰直属的警卫部队并且承担总统府上海行营,徐州行营,南京总统府警卫的一支国防军当中的特殊部队,已经发展到了拥有九个中队的规模。每个中队都有二百多人,班有麦得森轻机关枪,步兵全部装备的德国造九八式骑枪,支援火力有着大量充足的六十毫米和八十二毫米迫击炮。总统府卫队直属的汽车大队给这支部队所有人都安上了四个轮子,可以飞快的机动。这支部队原来在内战期间是作为雨辰的一支机动特种打击力量存在。但是内战结束之后,大量有经验的军官军士们都分散到了国防军其他单位作为骨干。而兵员补充多是有荣军来进行――也就是让在战场上建立过功勋,至少负过一次伤的国防军官兵加入这支部队。作为一种高等荣誉的象征。
对于这支军中之军的存在,对于雨辰还维持着一支二千人的私人警卫力量的庞大规模。政府议会都有些微词,认为国家已经统一了。还用国家公费养这么庞大一支部队为一个人服务。不仅浪费没必要,而且国际上面观感也不好,总统留着这么一支私人武装是防范谁?有必要裁撤到一个象征性的地步。雨辰倒也认为满对。准备把卫队裁撤到只剩下一个中队。但是一时也没有这个功夫。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还保持着二千人规模的总统卫队就成为了一支完全可以依靠的力量!
部队在离苏州不远的一个小镇旁边哗啦啦的大队大队的下车。这个小镇早就被总统卫队先期到达部队控制起来了,过往行人,小镇居民,完全许进不许出!沪宁线上火车,从南京开过来的停在无锡,在上海的不许发出。本来在上海国防军就有着相当强大的内卫力量,现在这支内卫力量更是沿着沪宁线全线撒开。控制了所有的通讯线路,通往南京的有线电话中转站也有各级军官进驻。沪宁线上各电报房全部有军人进驻,所有要发出的电报,全部要经过军人代表的审查!而上海的电报房和电话难以完全控制,按照雨辰的指示,先在上海方面保持镇静。沪宁线上的举动对上海全面保持封锁。而到了晚上再控制所有可以控制的上海通讯设施!
小镇的居民就远远的看着军装胳膊上袖有金线的总统府卫队官兵们纷纷的从车上跳了下来。这些年轻军官士兵们穿着新式小翻领的军装,戴着大檐帽和钢盔。在夏季正午的烈日下每个人面庞上都挂满了汗珠。在镇外的集结点上,早就准备了大量的机步枪弹药和各种物资。对这些匆匆赶来的卫队官兵们进行补充。
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么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已经空无一人的公路上面疾疾的开来了一辆小汽车,后面跟着一辆潘哈德军用卡车,卡车上面架着一挺机关枪。车上慢慢的都是戴着白色阿德里安钢盔的宪兵。每个人的袖标上都有上海两个汉字看来是国防军宪兵司令部直属上海宪兵团的官兵了。
随着一声声的口令,几个中队的卫队官兵立即动作迅速的开始集合。在镇外的空地上排成了一个个方阵。汽车在方阵前面一下停住。车门打开就钻出来了一个高大的少将军官。卫队当中一些老人立即就认了出来,这是他们总统卫队的第一任老长官,冯玉祥少将!
看着官兵们一张张挂满了汗珠的脸。匆匆从上海赶来的冯玉祥纵然心里满是狂风巨浪,也不得不沉住了气。时代突然就将他扔到了这个风口浪尖的地步!本来以为自己从总统府卫队外放。就该平稳的在国防军当中按部就班的升上去。按照自己保卫雨辰几年的功劳情分。就算赶不上那些老人,前程也是可以保证的。谁知道突然发生了这么大一个变故。总统又重新启用他带着卫队来应对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除了紧张更多的还是兴奋。
这个天下,这个国家,谁能玩得过雨辰总统?看着那些家伙在南京自以为是的上窜下跳。却不知道覆灭就是一转眼的事情!自己在这次出了力,国防军必然又面临着大洗牌。自己以后的前程还不是如花似锦么?至于总统这次以后是做华盛顿还是拿破仑…………当然是做拿破仑了!中国这么一个国家,还有上亿的文盲,还有那么多的列强。没有一个强人凝聚民心士气,没有一个领袖来给哪些没有智识的群氓拿主意,那还了得?
他站在队列前面,声如洪钟的开始训话:“卫队官兵们,你们的职责是什么?”
吼声顿时如雷一般的整齐响起:“以我们的鲜血和生命保卫总统!保卫共和国的领袖!”
冯玉祥重重点头:“很好!现在在戴山一带,我们已经包围住了一股敌人,他们有百余人,装备精良,有机关枪和平射炮。正在据险抵抗。他们就是准备袭击铁路,妄图伤害要从这里通过的我们的总统!这是一次国内国外敌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敌人联合起来的一次卑劣万分的行动。他们想消灭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希望!我命令卫队官兵们,迅速前进,果断攻击,将这些敌人干净彻底的全部消灭。尽量捉到足够的俘虏…………哪怕你们要为这个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让一个敌人漏网,就是对国家,对总统最大的犯罪!我就这个要求,马上出动,下午三时之前必须结束战斗。我就在这里坐镇指挥,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带队军官大吼一声:“保证完成任务!”所有官兵啪的一个整齐的行礼。在军官口令下,跃跃欲试的数百官兵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