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投名状(本章免费)
温谅大学学的经济,对改革30年来的得得失失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尤其针对国企改革这一块,就目前来讲,他的认识比之这个时代的多数人,更加的深刻和前瞻。他清楚的记的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个《建议》之所以让温谅记得,是因为它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在漫长的国改三十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建议》直接引领了后20年的国企发展和改革方向。
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6年,中央放宽了企业的自主决策权;第二个是1987―1992年,进行经营权向所有权的过度;而1993年起,重点在于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直至温谅重生的时候,这项改革还在艰难的行进中。而青州化工厂始建于1968年,是全国化工行业22家重点氯碱生产企业之一,也是江东省最大的一家氯碱生产企业,作为青州的老牌支柱产业,在整个青州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鼎盛时期固定资产约有3亿,总资产超过7亿,年销售额8000多万,老青州人提起青化厂,总是满脸的自豪和骄傲。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型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强力推进,改革的逐渐深入,原有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把企业带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到1993年已经负债2.5亿,严重资不抵债,年年都靠政府补贴和资助,成为青州市委市政府的心头之痛。所以无论从大势还是现状来说,大力推进青化厂重组和改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之事,但周远庭却意图用行政手段强行割掉这个沉重的包袱,不仅手法简单粗暴,也肯定会伤害青州人民的情感,至于青化厂的职工更不要提,不骂上30年的娘,都不算完。
不管周远庭此举,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立威之用,还是大刀阔斧锐意改革之心,温谅都不看好,更重要的是,他清晰记得1996年青化厂破产后,数百工人到市委市政府讨说法的壮观场面,成为当年青州最有生命力的谈资。虽然最终将事情压了下去,但周远庭三年后不仅没有在青州更进一步,更是平调到省会凤城做了一个没进常委的副市长,不能不说与青化厂事件无关。
所以温谅这几天结合前世的经验教训,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基本要点为理论依据,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关于青化厂重组和改制的可行性研究及国企改革未来方向的几点意见》,他确信,只要这篇文章交上去,等九月五中全会一开,青州的官场立刻会引起很大震动,温怀明的名字必然被许复延和周远庭牢牢的记在心里,甚至引起更高级别的领导关注也说不定。他现在需要斟酌的,就是如何说服温怀明彻底倒到许复延一边,并且采纳自己手中的这个文章。
在官场上想骑墙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活活在墙头上冻死。
但结合前世温怀明的结局来看,温谅知道,老爸肯定是活了稀泥,两边都不想得罪,结果周远庭对他不屑一顾,许复延又看他不顺眼,生生的骑在墙头下不来了。
在温谅呆在客厅抓耳挠腮的时候,书房里的温怀明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个字,闭眼靠在椅子上沉默不语。明天就要给许书记审阅,他的内心极度不安。按程序这样的论题都要在政研室班子上讨论,拿出意见后由一个或两个副主任牵头,带着手下人出去调研,有一两个月的搜集整理,写成大纲报领导审批,最后才形成文字。可此次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没人来趟这浑水,孟山水是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研室主任,他说一切老温你看着办,争取三天内拿个结论出来,温怀明还能怎么办?孟山水的意思很明白,老温你活下稀泥,在最短时间内给许书记一个台阶下,周市长那边也别得罪,大家开开心心继续混。至于因此可能对温怀明造成的后果,孟主任是不屑考虑的,你本来就站在队伍的最边缘了,再惨也惨不到哪里去啊。
温怀明苦笑一下,跟所有人猜的一样,他还是选择两边都不得罪,只希望许书记念着下面人实在不易,周市长不屑跟他这小人物较劲,熬过这一关就好。他站起身将文件放入公文包中,关上台灯走出书房,心思重重之下,竟然没有看到客厅里的温谅。
饶是温谅素有急智,也想不到可行的办法说服温怀明采用自己写的东西,百般无奈下只好铤而走险。等温怀明进了卧室,蹑手蹑脚的溜进书房,打开公文包掏出来粗略一看,果然是稀泥活的天花乱坠,两头马屁拍的不分高低,老爸你糊涂啊!
温谅猛一咬牙,将自己写的放了进去,他跟温怀明练的都是柳体,本来差别很大,但温谅有了后世三十年的功底,猛一看去几乎以假乱真。尽管如此,明天依然要赌赌各人的人品了。要是温怀明没有发现直接递了上去,那就一切ok;要是发现了掉包,自己就实话实说把他的稿子毁了,至于事后是被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