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怀全说着话,扁担又上了肩,一起走了一段儿,说了会儿话,到了一个街口,才问:“回不?一起走!”
这话问的是梁怀谷,但留兰作怪挠了挠他的手心,趁他分神抢了他的发言权,“东西还没买全呢,还得转转。”若让他说话,他肯定老老实实的说去看品香坊,梁怀全的反应肯定也和他一样:一个点心铺子,有什么好看的。
铺子是没什么好看的,但铺子里卖的点心却非常值得一看。她在每家店铺前驻足,也是同理:看的不是铺子,而是铺子里都卖些什么,又缺些什么,虽然只能站在外面通过进出的顾客买的东西了解个大概,聊胜于无。
“嘿,你不说买东西我倒忘了,你婶子让我买线呢,我得赶紧给她买去。”
棉线缝衣裳,麻线纳鞋底,五彩丝线给姑娘做绣活,小家小户的,姑娘的嫁妆全靠她一双手做绣活换来,他竟给忘了,梁怀全拍了拍脑袋,叹了两句老了,晃着前后两只大箩筐折回去买线。
引人争相排队的品香坊并不在大街上,而是在一条巷子里,巷子里也有几家向外开了门搭棚子卖东西,看上去窄窄的,几乎见不着人,但打扫的很干净。
品香坊是进巷子头一家,离巷口几十米,没搭棚子,只在对外的门与窗户上方搭着雨棚。已经不见有人排队,只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佝偻着腰打扫街面,听见脚步声回头,瞧见留兰他们,一手扶腰一手撑着扫把,笑呵呵的招呼:“要买点心?来得不巧,今儿的卖完了女王花。”
留兰已经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听他这么说,当是商家常用的法子,定时或者定量,总让人惦记着,舍小利求大利,也说明品香坊的确品牌过硬,即便是在小小的镇子上,已经很难得了。
梁怀谷想的没那么多,他没在品香坊买过点心,但时常经过,虽不说时时有人排队,但也没断过人,因此觉得奇怪,“这么早就卖完了?”
“这不是说不巧吗。亲家母过寿,孙子孙媳妇都去了,起早做好的没过晌午都卖完了。赶明儿再来,肯定有。”做糕点的手艺是孙媳妇带过来的,孙媳妇不在家,可不就没人做了。
留兰嘴角一弯,想多了,打量朴实无华的品香坊,门楣上挂了一方木板简简单单的刻了“品香坊”三个字,门边竖着个木牌子,红纸黑字写着点心名,与它在镇上的名气有些不相配。
还以为是百年老店积起来的人气,和老人聊起来才知道,才开起来两年多,品香坊这店名和做点心的手艺都是新娶回来的孙媳妇带来的。
说起这个孙媳妇,老人那叫一个赞不绝口。老人独子早逝,儿媳妇改嫁,他为把孙子拉扯大,落下一身的毛病,却直道自己是有福的,娶了那么好一孙子媳妇。
老人的孙媳妇年少时家贫,为了不至于一家人一起饿死,自愿卖身到青州城的某个大户人家做丫鬟,当年签的十年的契,契满归家已经是少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