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这些缺点,因此它的用量特别大。往往火『药』要占据枪管四分之三的容积。当火『药』装好后,在枪管上面要放一木栓(称为弹底板),最后装上弹丸,这时候弹丸实际上已经放到了枪管的口子上了。由于火『药』燃烧得又慢又差,因此不得不在枪管内放上一些碎布片和粘土,让火『药』有足够的燃烧空间,使枪膛内的压力逐渐增大。所以,起初手枪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杀伤威力,可以说只是一种心理战的武器。火『药』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声响,烟尘和火光往往使敌人骑兵的马匹惊吓不已。
到了15世纪才发明了粒状火『药』,才将这一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在大明并不能称之为问题,赵岩也解决了火『药』方面的问题。
这年代的火枪还是从枪管前面进行装『药』,一开始人们对这种装弹方式的研究不多,所以『射』速很低,训练有素的火枪兵一分钟最多进行两次『射』击。
铁制推弹杆的出现,让火枪兵能在一分钟内进行5次『射』击,而首先使用推弹杆的是手枪,但这种推弹杆一开始并没有被运用到滑膛枪的装弹中,直到十八世纪腓特烈大帝将它普及到了普鲁士军队当中。
除了推弹杆能提高『射』速外,还有用纸壳定装的火『药』,这可以提高火『药』填装速度。还有用浸油的布包裹的子弹,可以提高子弹填装速度。
这些组合起来,一分钟大概能进行6~7次『射』击,但必须是经过长期训练的,这种速度已经是前装弹火枪的极限速度了。
子弹可以采用锥型的,杀伤力会比圆形的强上许多。
赵岩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将这些东西确定了下来。将目前这种不算太先进的火枪定为了制式武器,确定了火『药』厂的定装『药』量,让人制作纸壳火『药』包,并确定下来了子弹的大小、形状。
子弹改成锥型后,杀伤力果然增加了一些,120米内穿透两层棉甲不成问题。
赵岩把火枪的问题解决后心情大好,他对火枪的研究也仅限于此了,要想让他再弄出什么新型号的火枪那绝对不可能,他可没那么多时间去亲自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