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离开徐州境内,也是心不甘情不愿,这种事情无半点功劳可言,而且容易招来非议。这时看见李烨沿路收拢饥民的义举,心中难免对节度使支详心生鄙视,李烨小小年纪便做出此等善举,不由得对李烨刮目相看。
想到这里,时溥向李烨深施一礼道:“李典军宅心仁厚,某这就向节度使支相汇报此事,还请李典军在此等候片刻“,说完,时溥调转马头,回城向节度使支详汇报此事。李烨见时溥离开,一面等候节度使支详的答复,一面收拢惊慌失措的饥民,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时溥骑马返回,在饥民中寻找李烨。
在一处路边的草棚里,时溥看见了正在忙碌的李烨,草棚中支起一口大锅,下面生者火,里面烧着热气腾腾的米粥,草棚四周聚满了手拿碗盆的饥民,李烨这时正在给排好队的饥民一个一个的盛米粥。“李典军“,时溥跳下马走进草棚,李烨看见时溥走过来,赶紧将手中的饭勺交给其他人,拍了怕身上的灰尘,迎上前去。
“节度使支相可同意饥民路过此地吗?“,李烨开口询问道。
“这个,……“,听见李烨的询问,时溥面露为难之色,“节度使支相让某告诉李典军,饥民不可入城,李典军必须让饥民绕城而过“,节度使支详这样做,等于让饥民凭空多走一天的路程,这让时溥都不好意思跟李烨说。
晚唐时,虽然各地的节度使藩镇都称李唐为正朔,但是朝廷的诏令出不了潼关,下面的节度使藩镇各各对朝廷的诏令阳奉阴违,好的就执行,坏的就当自己不知道,视朝廷如无物。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在李烨事先考虑的问题之中,节度使支详不让李烨带着饥民穿城而过,也是怕饥民在城中出现不好的状况,引起城中的慌乱,所以回绝李烨的请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见李烨并没有生气,时溥更加不好意思起来,主动要求派人维持饥民秩序,并一路护送饥民离开徐州,时溥其实也是怕饥民出什么乱子,到时不好跟节度使支详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