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七章 三问(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属于中华文化的瑰宝,根本没什么可争的。而且每个人所学不同,经历不同,也很难认定哪种才是对的,这根本就没有一个准则。

    在曹植看来,这些研究儒家经典的人,大都是死脑筋,自己认定是好的就要千方百计去证明给天下人看都是好的,甚至要穷一生之力对一字一句进行考究。这简直是空费光阴,同时也没有领悟到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历史也已经证明了,学术上百家争鸣时代的发展,远比一家独大的发展来得好,然而儒家却偏偏喜欢兼收并蓄而后实行一家独大。当然,曹植也觉得兼收并蓄并非坏事,但问题是凭儒家之力,难以将世间事理完全兼收。

    两派经学发展至今,在郑玄手上已经渐趋于融合,而主导这次融合的乃是古文经学,这也使得古文经学主导中国学术很长的一段时间。其实这从两派的主张中就已经能看到结果,古文经学的人重考据,在学术上发展迅猛,而今文经学重通经致用,研究的是现实问题。因此一旦遇上学术争执,今文经学的根基就会逐点逐点被古文经学所占据,最终在郑玄手上完成小一统。

    不过既然只是说小一统而非大一统,就证明两者之间并非完美融合。特别是在学术上可以融合,然而一旦遇到政治主张和问题,相异之处就很难融合了。而凭古文经学重考据的传统,遇到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也确实难以一一解决,毕竟时代是进步的,不可能事事都有典籍事例参考。

    因此,古文经学派屡攻不破的一个堡垒,就是今文经学派通经致用这个政治主张。学术上古文经学尽占上风,但到了政治主张,他们却是完败,最经典的事例莫过于王莽篡政之事。

    既然两派之争在这个点最为激烈,这就给了曹植攻破郑玄学术的机会了。

    果然,郑玄听到之后,眉头紧皱,沉思了良久之后才答道:“古文经虽重训诂,然而并非是要一味闭门治经。避世非我儒家所为,而是黄老之术,而我儒家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