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浪翻云和庞斑的惊世一战传遍天下的时候,天下人在为之传颂的同时也纷纷猜测已是风雨欲来之势的天下大势在这个时候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地不分南北,无论是朱棣治下的百姓还是朱允炆治下的百姓都对战争没有一丝兴趣,但是决定这方面的却不是这真正支撑天下的百姓。
而且,当这战火真的烧起来的时候,就是不死不休之局。
北方的蒙古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在朱棣和朱允炆交上手之后也是不断的骚扰大明的北方防线。
连带着朱棣那百战雄师被牵制的死死的,根本就无法抽出身来注定迎击北上的朱允炆所部,只能是依托黄河天堑来布置防务;
战火正是朱允炆,或者说白芳华主动挑起的,进攻的方向和方式却是稍稍出乎了当时李帆两人的所料。并没有“礼貌”的经过安徽,而是在朱棣没有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迅速的用武力打通了经安徽进攻河南的路线,并且在占领的几个州县之内布下了自己人和适当驻军。只是因为朱棣在河南方向下了不少的功夫,才没有让朱允炆在第一时间占据太大的优势。
河南几州府都是摆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所以在抵抗的时候也是很用心,只是因为当地的驻军较之耿炳文统帅的原拱卫京师的精锐的对手,且战且退之下。在不长地时间内丢失了河南的东南几县。并且有一支偏师甚至突进到了黄河南岸。
朱棣一方在最初的几天的失利之下,也是很迅速的调动手下的几支机动兵力,并且以安徽官员从贼的名义,用武力强行突击。
但是,朱棣地这个度掌握的很好,几乎是和朱允炆将安徽一分为二,并且双方之间还保留了一道“安全带”。
在留下不多地一些兵力之后。更强大的军力也是开到了河南,以图更快的稳定河南防线。确保河北大本营没有腹背受敌之忧。
朱棣的所有精锐几乎都集中在河北,特别是顺天周边,但是却承担了拱卫大明北方防线的重任,所以朱棣在这个时候还是只能选择在尽可能保证均势的情况下,确保北方的平安。
这也是在大局中占据优势地朱棣为什么还不能放开手脚来对付朱允炆的原因。
现在在河南的战事正在处于焦灼状态,耿炳文用兵以稳重著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他的信条。所以。朱棣一方虽然没有大将领兵,仍然稳定住了河南摇摇欲坠的局势。
这个主战场,朱允炆一次性就投入了二十五万的兵力,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将近四十万,并且依托江南强大的战争潜力,无论是辎重还是粮草都是十分充足;而朱棣一方,投入三支大概十八万地军力,虽说启禀有些仓促。但是却能在河南就近活的补充,所以两方各有优势。
大战没有,小战不断。
这是现在河南战场最主要的特征!
朱棣目前集结在武昌附近的最精锐的一支大约十万人的部队还没有做完最后地战前准备,一旦这支集合了各藩王精锐藩军和朱棣从顺天一线咬牙调拨过来的万人精骑的精锐部队做好最后的准备,无论朱棣的兵锋指向何处,都是一个新的局面。
时间永远在流逝中摒弃弱者。这是战场上的定论。
***
“小帆,想什么呢?”
一身银色铠甲的风行烈对望向前方战场的李帆说。
李帆将目光从那燃烧了无数人生命的战场上收回,然后对风行烈说:“行烈,这是第五次冲锋了吧;
!”
风行烈点点头,说:“也没有办法,前方不远处就是耿炳文原先布置地最后一道防线了,这么顽强地防守也是可以想象的到地。”
李帆说:“耿炳文?他现在恐怕已经在应天的大牢中等死了。”
风行烈说:“只是短短的八个月,谁能想到,这天下大势竟然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啊!”
风行烈是有感而发,因为同样是在这八个月的时间里。他也完成从一位江湖客到统兵大将的初步转变。
这八个月。对于朱允炆一方可以说是极其具有戏剧性的,也正是双方首脑对于军务上不同的造诣决定了现在的局势。
当初。在河南战场上不能立刻打开局面的情况下,朱棣迅速做出了作战方式,不在单一的寻求击破朱允炆一方的有生兵力,而是利用长江这条完全掌握在朱棣手上的大动脉,达到疲军,扰军的效果和更大的功效。
这是一个局,就看朱允炆一方能不能识破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应天直接暴lou在了这种作战方式之下。
朱允炆一方只能是在这股军队不时的骚扰中疲于奔命,在应天附近不停的弥补随时可能展现出的防守破绽。
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哪一次会真的在应天周围投放朱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