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说在报上看到他的名字了,赞扬他立足基层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很高兴,还说他不愧是全国优秀大学生、选调生,为自己争光、为学院争誉、为组织争气。他信中要他再接再厉谦虚谨慎,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信最后说,他调到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去了,希望与他经常保持联系,把基层的情况反馈上去,以便他更好的做好组织工作,于老师总是这样谦虚。
齐昊立即就给于老师回了信,信是以学生口吻写的,写得很掏心的那种,于老师看了当然高兴。从第一封信开始,齐昊与于老师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其实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为什么于老师就确定报上的人是齐昊呢?原来李编辑、林小霞在写新闻内容时,不仅多处提到齐昊,为了突出齐昊,特别注明齐昊曾见义勇为,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并被省委组织部选拔为选调生。
工程进展迅速,齐昊却出事了,出很大事,差一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再次出名,不过这次出名仅限于家和县这个范围。
修渠要开山放炮,有可能是雷管质量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技术方面原因,哑炮多,山区农民会放炮的人很少,更别说排除哑炮了,遇上哑炮基本上是齐昊到现场处理。
齐昊也提出过请有资质的放炮师放炮,黄乡长说放炮这事不难,我教教他们,一学就会,如果请人,要多出许多的钱。齐昊想也是,就没有坚持了,他也跟着学,果真一学就会。不过,平常间操作他还是小心又小心,怕的是出事。
出事当天中午放十炮,响了七炮,三炮哑炮。
齐昊去排除,前两炮排除了,排除最后一炮时,炮突然炸了!
齐昊当时正扭着身体拉引爆线,一般说来,哑炮是雷管没有炸,炸药无法引爆。
齐昊只觉得眼前金光一闪,人失去了知觉,身体倒在工地上一动不动,给魂飞魄散了一样的情形。
人们一下子傻了眼,黄乡长不在场,又没有手机,人们愣怔几秒时间冲过去,也不管他是死是活,一个大汉背着齐昊就往乡医院跑,没有人知道能不能保住他的性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