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6.人才瓶颈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院――德华大学。并且以德国式的严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相当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1909年9月12日学校开学(开学典礼在10月25日补行),第一任校长为德国地质学家、海军部官员格奥尔格?凯贝尔(ge keiper),总稽察为学部员外郎蒋楷。1912年时该校有德国教师26人,多数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如数学教授康拉德?克诺普、植物学教授威廉?瓦格纳、物理学教授卡尔?艾利希?胡普卡等,也有6位既有中国科举考试功名,又有新式学堂学历的中国教师,包括中国文学及伦理学教授于濂芳等。学生来自全国和海外,1912年在校学生有340人,1914年达400余人。

    该校学制为二级高等教育建制,包括预科、本科及中文科。其中预科传授基础知识(包括德语、历史、地理、数学、逻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绘画课这些西方课程以及古籍、历史、地理、伦理和文学这些中国传统课程),学制6年,相当于正规中学。本科修学专门学科,学制4年到6年,最初设法政、工、医、农林四科,本科亦开设德文和中文课。另外亦有中文科,毕业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国子监以取得文学学衔。

    可惜这所学校仅仅办了5年时间,就随着日本在1914年攻占青岛,而从此灰飞烟灭了。

    想到这里,李默涵就开始动脑筋,如何把德华大学的人才统统弄到自己的华夏大学来。李默涵首先想到的是看看眼下自己手底下有没有德华大学的毕业生,一番筛查之后,果然找到了两个毕业于德华大学的学生。

    他们一个叫李随风,一个王大亮。李默涵立刻找到二人,要他们立刻回青岛呼朋引伴,最好把整个学校的教员和学生都忽悠来才是最好。

    李随风是湖北人,王大亮是安徽人,他们拍着胸脯说把学校里几个湖北、安徽老乡都拉到商丘来绝对没问题,但是其他人就只能尽力了。

    李默涵也不勉强,这事其实也勉强不来,于是李默涵给他们一人发了五百华商票的活动经费,让他们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