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所记载的一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还能『射』出“踏橛箭”,成排地钉在夯土城墙,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城。
只是这东西威力虽然巨大,但因为移动不方便,『操』作起来麻烦,准头也很成问题,一般只使用在攻城的双方队伍里,而且它的威慑作用远远大于战场的实际杀伤效果,除非象檀渊之战里刚好『射』中了敌军的主帅。
不过孙五改进的这一批床弩,就不仅仅是威慑作用了,其实应该换个名叫弩炮,因为它『射』出去的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利箭,而是热兵器时代的炮弹。
最大的八牛弩本来就可以在弦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为“寒鸦箭”;现在兜里可就不是箭了,而是几十枚炸弹,这杀伤效果可就大很了去了,不过清风寨没有做八牛弩,只做了三弓弩,因为李清觉得『射』程太远并没有意义,而且准头没有了,威力反而降低了,三弓弩也能把炸弹『射』出一里远,这已经足够了。咱大宋以后要面对的都是骑马地游牧民族。就是『射』程远一倍,五百米地距离骑兵冲刺也用不了一分钟,象八牛弩张个弦都要动用好几十号人,你根本就没机会『射』第二轮,而三弓弩就不一样了,并且李清把竖向的绞轴换成了横向的绞盘,这样力臂可以做得很长。四个人就可以很轻松的弦,李清见过孙五他们试验,二次发『射』中间只隔不到三十秒,这还是『操』作不太熟练,要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几个人配合得当,完全可以控制在十五秒左右,那就是说在骑兵冲刺的五百米内,至少可以增加一次打击机会。
尽管三弓弩也能调节发『射』角度,但毕竟发『射』的初速没法控制,而且『射』出的又不是箭,直『射』威力就不行了,只适合远程打击,并且三弓弩虽然『射』的远,但弩体笨重。由于体形比较大。想进行精确制作就有些难了,只能做面攻击。而就算装了车轮,移动方向也是件难事;咱大宋朝将来要面对的敌人都是马背地游牧民族,连王德显带领地龙卫军都能在进攻当中转向,就更不用说那些马背成长的游牧民族,靠移动三弓弩肯定来不及的,所以又制作了一批单弓的小型弩。
制作这些弩孙五可是费劲了心力的,因为李清的要求很简单,很方便的进行精确『射』击!『射』程内敌人地骑兵不管在战场怎么转向,都要能及时的追他们,说的容易做的难啊,幸好李清当初弄的神臂弩给了孙五不少启发,不然还真是个难题,只是炸弹比箭头毕竟重了不少,『射』程只在二、三百米之间。
石圆孙到底是久经沙场地将军,有些改动他一看就明白,比如弩车大多都加装了车轮,不用想,李三郎肯定是想把这东西都用在野战里面了,用马一拖就可以跑,而这些床弩的仰角都比平常见的高很多,这是为什么呢?石圆孙本想问个究竟呢,谁知道李清又得意洋洋的向他展示下一个宝贝疙瘩了。
要说起来,做为一个后世人,而且曾经在京城里制作烟花大出过风头的人,居然这一点都没事先想到,真是应该找个角落好好的害羞一会,可李清脸皮厚,一点都没觉得自己该脸红,而是毫不客气的实行了“拿来主义”,惭愧?笑话,咱中国人老祖宗就是厉害,子孙们更应该洋洋得意才是!
假如一个后世人喜欢看点军事文学或者二战历史,一瞧见李清现出的宝贝疙瘩,脑子里想出的肯定是和李清想的同一个名词,卡秋莎,这可不是什么小妞地名字,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研制出来地、威力巨大的多管火箭炮。
李清是个惰『性』很重地人,当初在京城里玩烟花的时候,曾经还动过利用火箭把烟花『射』天的念头,只是低爆速能起反作用推力的火『药』配方他并不清楚,又『骚』包的只想『露』个脸,火『药』这东西可不是随便试着玩的,把自己烧个呲牙咧嘴哪还有形象可言呢?正好强弩也能达到同样效果,他便懒得去想了。
可他不想,咱大宋有人去想!
甭看后世人牛皮哄哄的,天入地还能登月球,动不动就宣扬征服太空的,其实他们应用的科学原理基础在咱大宋就已经成型了;太祖开宝二年,便有一个叫冯继升的人,向朝廷进献了火箭制法,它和之前历史里记载的火箭不一样了,之前的其实只是在传统箭头装引火物而叫火箭,他做的火箭是在箭杆处绑一个火『药』筒,虽然仍由弓弩『射』出去,但利用火『药』燃烧的推力增加『射』程,这个在后来曾公亮编撰的《武经总要》里对它的结构还有简略描述;到了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圆一千年,神卫军唐福又向朝廷进献他改良过的火箭和火球得了褒奖,从此咱大宋军中火箭便成了常备武器,延州府库里大量囤积的火箭就都是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