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稿。但一般的会议从来都是我自己写,而且有时候只写提纲,不写详细内容,那些内容天天再脑子里转,写上不写上其实没区别了。
新京报:那其他领导干部的情况呢?
萧宸:我了解到的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不错的,比较务实,发言都是自己写,甚至就写在一个破的小笔记本上;有的领导虽然用准备好的发言稿,但能看得出其中有自己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干部发言,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打印稿。总的来看,估算一下,大概三分之一的领导干部坚持自己写发言稿吧。
新京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萧宸:我赞成张委员的建议,倡议领导干部带头说实话,说真话,只有这些人带头,下面才敢说,同时要批评不讲实话的、不讲真话的现象,这个风气才能够有所改变。应该说,多数干部是想说真话的,但存在不敢说、没办法说的情况。
新京报:据我们了解,有一次工作人员篡改你的发言,导致你当场撕掉简报?
萧宸:有这个事,是在一次会议上,我发言后,工作人员给我出了简报。简报上说我赞成什么、同意什么,全是那些套话,都不是我说的话,而我会议上说的话却一句没有,当时我就火了,直接把简报撕了,弄的别人也挺尴尬,但当时我实在忍不住,你给我套上一堆套话也就罢了,那套话虽然是套话,好歹也没说错,可你不能把我说过的话直接抹了吧,我说那话是有针对『性』的,是我觉得很有必要的东西,你直接抹了,那我刚才在那儿是耍猴呢?我始终觉得,应该听取不同意见,不然开会干什么呢?官场不正之风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的气氛。我几次在中央党校学习,在中央党校说话的氛围我就喜欢,你讲什么,他们录什么,也不会删减或者添加你的话,这就让人觉得自己的话起作用了。
新京报:对这种风气你有什么『药』方?
萧宸:首先应该是加强***,加强作风建设,不能搞官样文章,文书就是思想的反映。去年年底,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征求意见时,我那时候已经是中央委员,当时就提意见说首先要认真解决好一件事情:让大家畅所欲言。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了,不能还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我的看法,华夏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需要新的思想解放,需要真正的内部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公权力的法制化。这个事情首先还是加强***,改进作风,风气变好,社会风气就会变化。其次,***体制改革要有新的思路,要有作为。现在经济发展得很好,社会问题更要解决好,我看现在中央已经意识到了,比如重视收入分配问题,下决心扭转收入差距。我感到很欣慰,眼下的关键是需要具体的措施去落实到位。我在发改委分管了收入分配这个项目,但因为还有一个更专业的人保部,这个事情其实我能发力的地方也不多,但我已经尽力调整了。
-----------------
不知始于何时,大凡上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考察或视察、调研或检查工作时,所到地的党委『政府』、***部门通常少不了这样一些程序――提前制定预案、精心勘察踩点、现场进行布防、严格实施清场。这还不够,还要一路警车开道、沿途交通管制。有时甚至要异地抽调警力,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俨然一副大敌当前的架势。
据萧宸观察,如此做派,大多不是上级领导干部的本意,而是有人示意、地方乐意。在一些职能部门、地方官员心目中,只要上级领导平平安安、行程顺顺利利、视察圆圆满满,采取什么措施、动用哪些手段,给群众带来多大不便,统统可以忽略不计。
萧宸历来认为,迎接领导视察动辄警车开道、交通管制、清理现场,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在群众心目中造成的影响却很不好。它至少暴『露』出这样几个问题:
――畏惧群众。时下少数地方领导,嘴上常说“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当好群众学生”。听其言,颇为感人。而观其行,却是另一码事。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是百姓不说,潜意识中,把老百姓看成不可随意亲近,甚至必须时刻提防的对象。内心深处不是敬畏而是畏惧群众。走到哪里,都觉得不踏实,唯恐遭到“不测”。何况是首长视察,自然要严加防范了。
――吓唬群众。一些地方官员、部门领导,官当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前呼后拥、迎来送往,与旧时官员巡察搞“回避”那一套没有多大区别。如此这般,识趣的老百姓自然唯恐避之不及。到头来,样子做了,时间花了,既没能看到实情,更没有听到真话,对科学决策与推动工作等毫无裨益。对这种做派,自己乐此不疲不说,还以为上级领导也喜欢这一套。
――脱离群众。有些地方领导,平日里高高在上习惯了,偶尔到农村、企业或社区,名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际上不过是从上一级官场到下一级官场罢了。从接待的到汇报的,从参会的到陪同的,除了个别经过“精挑细选”的群众外,其余全都是官员,平民百姓没有几个有机会接近领导。自己不习惯耳朵向下,也不让上级领导听点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
由此萧宸想起一则“旧闻”。1953年2月23日,在金宁视察的***,要前往中山陵晋谒。为了便于警卫,有关部门曾打算另辟一条上山小路进入陵门,并准备把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出去。『毛』『主席』得知后风趣地说:“堂堂的华夏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毛』『主席』还严肃地说:“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都说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如果上级领导干部到地方考察工作,地方不惜代价、兴师动众,主人连正常的活动都受到影响不说,有时还要遭遇“清场”。这样做,乍看起来是为了上级领导安全,实则无形中间接地损害了上级领导的形象和声誉。道理明摆着,群众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不悦。久而久之,群众对上级领导怎么会有好的口碑呢?
不错,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下基层视察调研、走访慰问,适当的保卫是必要的,无可厚非的。然而,凡事都有一定的度。一旦过度了,往往就走向问题的另一面。他一直希望那些职能部门、地方官员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要动辄搞“清场”那一套,把上级领导推到被误解、遭议论的“风口浪尖”上,然而这一次回到江东之后去宿豫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他却又感受了一次封疆大吏出巡的“威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代化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农业增长方式不能转变,农民收入不能大幅增长,农村整体面貌不能出现较大改观。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萧宸回到江东的第三天,就按照省委办的安排,带着一批随行人员奔赴了江东苏北地区的宿豫。
按照一般“规矩”,省委副***前来地级市调研,市委***和市长肯定是要亲自陪同的。但不巧的是宿豫市委***何仇正去了吴城调研招商引资,结果没法赶回来――萧宸感觉他是不想故意为自己这个副***调研赶回来。于是陪同视察的是宿豫市长、市委副***、纪委***、组织部长等人,其实也充分照顾到了萧宸的级别,以及他的职务和分管的项目,几个被分管类别的下属全都来了。
然而,萧宸的不满很快就生了起来。萧宸的车队一路行过,那是人迹罕至、车踪全无,从进入宿豫开始,就被几辆警车接住,并开路引往市区。到了进入城区的地头,一大批宿豫领导早已等候在那里。由于萧老逝世后萧宸的身份遭到更大幅度的曝光,现在宿豫人人都知道这位全国最年轻的副部级实权干部就是萧老唯一的孙儿,萧老本人虽然已经去了,但从中央最近的宣传力度来看,萧老的影响力绝对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华夏高层,由于萧老比南巡同志晚离世七八年,所以高层萧系力量和亲萧系力量之巨大,那是连外国人都猜得到的。更何况萧老的长子、萧宸的大伯萧正如今就是九大巨头之一,第一副总理,小小一个宿豫,自然谁也不敢怠慢了萧***。
看见那被封闭的道路,和前后十几辆的警车,以及大约每百米一个的治安警察甚至武警,萧宸就是满脸阴霾,自己在回江东之前,新京报的那份采访引起了网上的大讨论,难道宿豫这些官员,就每一个看见了?居然当着自己的面搞这一套?
看见萧***一脸阴沉,宿豫干部还当是萧老逝世萧宸心情不好,更加不敢出现任何纰漏引起萧***的火气,一路毕恭毕敬,每说一句话都看一下萧***的脸『色』,却不料这下萧宸更加不悦,弄得一大批宿豫干部心惊胆颤,不知道哪里惹了萧***生气。
但萧宸从来不搞因为自己生气就迁怒于下的事,即便要批评,也要先看了调研情况再说。
调研之前,首先是宿豫市长亲自为萧***汇报一下宿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思路,以及进行的工作。按照宿豫党委和『政府』的理解,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连结起来,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增值。
***农业产业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宿豫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也是致富百姓的必然选择。根据宿豫资源情况,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突破的重点放在了引进资源加工型项目上,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明确定位在农产品加工项目上,以农业产业化的大***促进宿豫工业化的大发展。建市之初,宿豫酿酒业长期处于工业经济的龙头老大地位。到2002年,木材加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