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的唐朝背景,我也在脑海里飞快回顾唐史,想到当年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欲从山西太原直取长安,至黄河天堑,踌躇难前,正是壶口百姓为唐军送上船只,帮助唐军渡河灭隋。著名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开篇,据说也借鉴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才勾勒出一脉浩浩汤汤的黄河水。
“将进酒?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话一出口,我顿时有种不祥的预感:
唐墓,壶口,黄河之水。致命机关。
如果几个关键词连到一起......
我立刻重新检查墓道,又发现两旁礁石壁有许多划痕,像是人工锤凿的痕迹。这很不对劲。按理说,正常的墓石在地底埋了上千年,就算工匠修建陵墓的时候难免磕碰,那也早被地壳运动、海水冲刷磨平了。但我甚至能摸到一些湿润的屑末,痕迹新鲜。
我敢肯定,这是那伙盗墓贼留下的。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就我所见过的盗掘现场,盗掘痕迹根据盗掘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如果遇到埋藏较浅的墓葬,盗墓分子会先用锄头、铁锹、洛阳铲等传统工具进行暴力挖掘,强行破坏上层封土,再轮流进行土法挖掘。其二,如果遇到埋藏较深的墓葬或者特殊材料制成的保护层,那就更麻烦一些,盗墓分子会先使用炸药和雷管进行定向爆破,或者先挖出洞穴,再使用工业乳化炸药和雷管打火引燃。这打火倒也不难,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接上烟盒纸就行,再利用爆破力像挤牙膏一样,一段一段的挤出一整条洞穴,直至墓葬内部。
但无论如何,他们绝不会留下这种盗掘痕迹——所有工具居然一致向石壁内开凿,凿成深浅不一的槽状。
我开始在脑海中画像。首先画出那伙盗墓贼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的模样。他们试图用各种工具拼命抠凿石壁,恨不得钻进石缝里。
他们似乎要躲避什么可怕的东西。又或者,他们害怕从墓道上失足滑落。我心想。但要以斜坡的倾斜角度和粗糙程度,只要注意别脚底打滑或者遭到蓄意谋杀,正常人根本不会骨碌碌滚下去吧。他们到底为什么要四处锤凿斧砍,把自己死死固定在石壁上呢?
我还没理清这里一团乱麻,那边间谍又开始找麻烦:“时警官,既然你一直不配合,那我只能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替你筛选精英了。”
您注意啊。
黄河之水,来了。
我还在愣神,就听石壁另一端好似惊雷乍响,同步传来密集的咝咝声,仿佛万蛇钻窟一般,无孔不入,钻得整个海底微微震颤。
我眼睁睁看着一股水流。至刚至柔。却强力撕开了那个狭小石洞,饿鹰攫食般朝我们扑来!
我恍然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斜坡上。如果不采取行动,必被这无情的水流卷走。这就像身处一条狭窄的河道,却遇到上游突发山洪,根本躲无可躲。我们会被直接冲进墓穴底部,生还几率为零,只能窒息淹死在海底。
遇上这种“伏水”机关,我今天算是开眼了。
古人反盗墓的手段不少,墓中重重机关便是最杰出的作品。除却古籍中描写的伏弩、伏火、积石、积沙、木人运剑和千奇百怪的疑冢,另有物理化学防盗措施,比如齐景公墓中封存“青气毒烟”,桓公墓有剧毒的“水银池”,中山靖王墓坞内四壁有积石,武帝坟内梓棺黄肠题凑等等,无不致力于为墓主打造“石椁铁壁”。可碰上这样一种用水流来杀人的机关,我真是闻所未闻。
一开始,洞口仅渗出细密的水线,涓涓细流。等我们避其锋芒,往后退十几步,便看到孔洞周围开始出现裂痕,不断蔓延,往外渗水。又过了短短几分钟,漏洞持续扩大,更多海水充塞整个墓道,向我们扑面袭来。
没错,货真价实的海水。里面甚至还夹杂着一些五颜六色的小鱼小虾和海洋藻类,肉眼可见。
我也扭转了先前的看法:它不像是墓穴的原有机关,更像是人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