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新现实主义(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余切,没有人不渴望一个像乔乔那样的恋人,她和我身份差别巨大,却义无反顾的看到我的灵魂。我简直是……爱上了乔乔,她是真正的中国女人!”

    俞敏宏的眼泪止不住的掉,《天若有情》成为他今天开始最喜欢的小说。

    俞敏宏看小说的时候是星期二。

    星期四的下午,有几个女生来“新现实”社团。

    余切问:“你们找谁?”

    “找华弟。”

    哦,这几个女同学看了《天若有情》。

    “这里没有华弟。”

    “我们是来找余切的,我们听说余切是小说的作者。”

    “好,我帮你打听一下,但是要找余切,得先加入我们社团……余切是社长,他也不是谁都来接待的。”

    女生们左右张望,最后全都同意了:“那我们加入社团。”

    填表、看资料,写备注。

    余切鼓掌说:“你们加入‘现实主义’学派了,我们社团每周二、四有活动,主要是文学性质的活动。”

    女生们松了一口气,但是又焦急起来:

    “我们要找余切,你带我们去找余切,余切在哪里呢?”

    “我就是余切。”

    同样的事情,第二周的星期四又发生了,这次来了几十个人,他们都是看小说来的。

    余切意识到,《天若有情》这篇小说的发表,似乎有一种要成为余切成名作的趋势。

    余切本来就能够想到它的传播效应,所以很多事情都放在了《天若有情》发表之后来做,但实际发生的时候,还是远远出乎了他的预料。

    《高考1977》是一篇优秀水平的知青文,但无论是当时余切的写作水平,还是这个故事题材本身,不足以支撑它成为有传播度的大众作品。

    今天还有几个人知道刘芯武写的《班主任》?

    还有几个人知道《凯旋在子夜》?

    《天若有情》就截然相反。

    标志性的作品需要和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一部小说是因为看它的人才伟大的,读者赋予了它超然的地位。

    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学。

    83年的治安形势尤其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