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王住在皇宫里,时间长了,很容易出问题。
崇祯现在是对谁都要猜忌猜忌。
不过这只是个小插曲,朝会还得继续进行。
崇祯率先提出将陕西三边总督侯恂以救援开封不力之罪,免官下狱。对坚守开封的河南巡抚高名衡等人一一升赏。
此事无人反对,百官都默认了。
但等轮到百官奏事的时候,言官们开始集体反对选九嫔充实后宫的谕旨。
崇祯知道朝野会有反对之声,但万万没料到反对的人这么多。
言官们并不是单纯地反对选嫔本身,而更像是对压抑已久的情绪进行肆意宣泄。
大家说什么,皇帝都不肯听,还猜忌来猜忌去。现在好了,大家终于得到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由头,可以合力反驳皇帝了。
如今正值多事之秋,不说危及存亡了吧,也是多面作战、艰难无比。
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这已经不是吃不吃饱的问题了,而是饿死饿不死的问题。
没办法了,换谁谁也得造反啊,总不能躺在家里凉炕上,自己把自己饿死吧。哪个人能做到这么高尚。
皇帝光有名份的女人就十几个,没名份不知道还有多少。国事都到这个份上了,还不知足,还要选。
最让大臣们生气的是,皇帝还非要找那蹩脚的理由,说什么宫中礼节殷繁,如郊庙寝殿、袍膳等事,均不可缺人料理,所以需选九嫔。
这不是骗傻子吗,宫里有二十四监局,管上万内侍。女官还有六局一司,管着上千号宫女。
大明立国二百多年,规矩制度早已十分完善。让太监、女官按制度、成例管理内廷、后宫不就得了。
几乎一切都有旧例,真没什么需要请示的事情了。就算非要请示,后宫有一皇后、一贵妃、八妃,还不够应付请示的?就非差这几个嫔?没这几个嫔偌大皇城就过不了日子了?
崇祯也没料到场面会变成这样,一两个言官站出来反对,自己还没来得及反驳,后面立即跟着站出来一大片言官,个个都是义正辞严、正气凛然的模样。
然后带动着其他官员也纷纷加入了进来。
反正法不责众,皇帝总不能把大家都杀了吧。
最开始大臣们还讲道理反驳皇帝,后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