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二章 奶业混战中的搅屎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天,在郭阳忙着处理各种事务的时候,苏国洲的文章也在圈内迅速发酵。

    从年初开始,国内乳企就因为鲜奶标识而纷争不断,华夏乳业蓬勃发展的表现下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华夏奶业协会和华夏乳品协会;

    基地型乳企和城市型乳企及其奶种之间;

    乳业包材上游供应商和国际纸业之间的利益纷争。

    而这一系列的纷争都源于有关部门颁布的‘禁鲜令’,旋即引爆了华夏奶业积蓄已久的火山。

    一场高温奶和巴氏杀菌奶的硝烟战快速横扫整个华夏奶业。

    有关部门颁布的《指南》中指出:“鲜奶”的定义应该是“原乳”,只要经过任何一种加工就失去了生鲜的意义。

    即低温处理的巴氏杀菌乳也不能使用新鲜一词,相当于说,只有刚刚从奶牛身上挤下来的奶才称得上是鲜奶。

    人们习惯称为鲜奶的巴氏消毒奶则因为经过80℃以下的加热消毒而不能再称为鲜奶。

    还原奶一直是乳制品行业公开的秘密,市场上大量的常温奶都是通过进口奶粉勾兑而成,

    个别企业还向还原奶中加调味剂,粘稠剂,使生产出的还原奶比真正的纯鲜牛奶更稠、更香。

    而巴氏奶由于保质期短,储藏不便,只能通过打‘新鲜牌’、‘营养牌’步步紧逼。

    一旦巴氏奶在包装上不能采用‘鲜奶’字眼,消费者就极易混淆巴氏奶和高温灭菌奶。

    对巴氏奶企无异于是沉重的打击。

    《指南》一出。

    以光明、三元、新希望为代表的巴氏奶派,联合华夏奶协提出《指南》修改意见,并提交到农业部、发改委、质检总局、工商总局。

    与此同时,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高温派则倚靠华夏乳协公开应战,明确表态支持禁鲜条款。

    一时间,华夏乳业,剑拔弩张,硝烟四起。

    双方各有一批专家通过‘口水’打压对方。

    巴氏奶派的口舌通过各种街头采访、媒体报道、专家下场,明里暗里的指责市场的不正当竞争。

    “现在的牛奶都是奶粉兑的,什么时候能像北方人那样尽情享受天天喝鲜奶的口福就好了。”超市里选购牛奶的女士被采访时说道。

    “古城、伊利、蒙牛为了降低成本,三家乳企达成协议。”

    “是谁让百姓的消费雾里看花?又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农民的利益轻易践踏。”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那些利欲熏心的制假者,已全然遁失了人性的良善。”

    正当巴氏奶派大肆呐喊、呼吁时,巴氏奶的代表之一光明又后院起火了,

    “某省电视台通过暗访调查光明某分公司。”

    “万万想不到印象中的高科技乳品原来是这样做成的。”一名在街头被采访的民众说道。

    伊利、蒙牛等高温派的口舌也趁势反击。

    “乳品质量差是因为原料奶质量差,农牧民希望多赚钱,还往牛奶里掺水。”

    “农民饲养技术落后,奶牛病发率很高,要么花钱让牛吃抗生素,要么干脆连这个也免了。”

    “坚持‘生产’,所以在进入生产线之前90%以上的原奶就污染严重,有一些还是高度污染。”

    “超高温消毒加工才能保证牛奶的品质。”

    河西乳业还只是个小透明,上桌的资格都没有,且河西乳业两种加工工艺都有,只能默默地看戏,苦练内功。

    事实上,大型乳企都是这样,各种工艺都有,只是侧重不同。

    比如,德隆畜牧此前生产的奶粉大包其主要客户就是光明,所以巴氏奶派的代表光明也是生产还原奶的。

    撕逼大战如火如荼。

    民众走上街头接受采访,媒体忙着蹭流量,各路奶业专家纵论奶业热点,企业忙着打价格战。

    网友忙着吃瓜看戏,同时又十分的担忧。

    期间,又时不时的混入一些看似相关,但又格格不入的草业新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