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八一煤矿后,官洪立即紧张采访起来,先是找了几句干部职工进行座谈,又深入到邻居们中间进行走访,晚上住在煤矿招待所里,立即将碎片化的采访进行归纳,又写下了提纲。回到报社后,官洪一鼓作气,立即写下长篇通讯《已过门的未婚妻》的稿件在《农垦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随后,《新疆军垦报》报也刊用了这篇通讯。官洪觉得这组新闻还可以进行深度报道,他请示了江一帆副总编后,又连续写出了两篇报道,对于志林和他的未婚妻顾文姝的事迹进行详细挖掘。同时,他采用散文和通讯相结合的形势,写出了一些有分量的报道,并结合这一组报道,他写出了《新闻贵在美》论文在新闻内刊上发表了,提倡新闻写作应该用美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一成不变。同时,官洪通过自身经历,提出了“靠灵感扑捉新闻,靠功底提炼新闻,靠勤奋积累新闻,靠创新深化新闻”。要把新闻写活、写深。要“从一般抓特色,提升新闻性;从平凡抓亮点,提升指导性;从普通抓典型,提升贴近性;从常规抓变化,提升可读性”。
官洪的观点,得到众多同行的侧目,他的名气更大了。终于,省报向兄弟单位开口了,要调动他到省级报社工作。
江一帆舍不得让官洪走。虽然自己已经快到退休年龄了,但对官洪的成长是十分关注的。从发现他这个人才,到调进报社再到他挑起报社外出采访的大梁,江一帆没少费心血。但为了年轻人的前途,江一帆还是决定让官洪调出去。毕竟,省报的条件比地市报条件要好得多。
官洪更舍不得走。
在塔里木这片热土上,有他耕耘的肥沃土壤,有他流下的辛勤汗水,更有他成长的深深足迹。他想起刚调进报社时江副总编对他的教诲,因为农垦报社人手有限,既当编辑又当记者是报社每个工作人员必备的能力。于是,江副总编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版面编辑的要领,后来又教会他如何深入采访先进人物和突发事件,采访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等。同时,报社领导对自己也很重视,一有重大新闻线索,总要告诉他,一有重要采访任务,也会派他去。一有培训任务,还是派他去。不断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使自己的基础更加扎实,新闻写作水平提高更快,名气也越来越大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培养,更离不开众人的帮助。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五一农场,场党委给了自己走出农场参加培训的机会,使自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创作信心;参加土地承包时,工作和生活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特别是老班长李山水在自己最困难、最失意的时候拉自己一把的情景不时浮现在眼前。当初他离开五一农场向老班长告别的那一刻,老班长竟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到了年底,自己没拾一朵棉花,却收到一千多元的超产奖。他不用打听也知道,那是老班长李山水负责组织人帮助自己拾回来返好工后上大垛的,因为官洪知道,即使单位召集人帮助拾,也要有人出面去做组织协调和返花工作的。
走了,真的走了,又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了,调令已经送到农垦报社了,此时的官洪真舍不得塔里木这片热土,但报社的决定又不好推托。他略微理了理思绪,把自己临走前要办的事情思考了一下,觉得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到五一农场去看看老班长。
官洪到市里的百货商店去买了些东西,虽然是星期天,农场的巴扎上有许多东西,但官洪还是认为在市百货商店里购买合适些。毕竟,城里的物品要比农场的物品丰富得多,也高档得多。
汽车很快到了五一农场。
现将踏上五一农场,官洪感到自己走出去的时间虽然没几年,但变化还是很大的。原来的一些土坯房子已经或者正在拆迁,砖混结构的房子一幢幢一排排建起来了。农垦局号召各农场要全面进行脏乱差治理,五一农场通过经常性环境治理后,变得漂亮多了。场部的街道干净整洁,公路两旁的树枝经过全面修整,条理分明。官洪走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许多事情在他的脑海里是那样清晰,但有些已经渐渐模糊了。
因为是星期天,赶巴扎的人很多,熙熙攘攘的让官洪有些目炫。他顺着柏油公路向前方望了望,想找一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