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
与岳凌的奏报一同抵达京师的还有林黛玉写给皇后的信。
收到林黛玉的信笺以及礼物时,皇后面露了稍许惊讶,未曾想过远在江南的林黛玉还会惦念着她。
将香囊托在手上轻嗅了下,同浓脂艳粉的味道不同,有股淡淡的清香萦绕鼻尖,沁人心脾。
作为一国之母,皇后从不少收到礼物。
只是更应该称之为贡品,每逢佳节,珠宝,绸缎,各类首饰,连带着还有送礼者的阿谀奉承,皇后见得实在太多了,打心底厌弃这种虚伪。
不过,像林黛玉这样似后辈的关怀,倒让她心里流露出些许暖意,没有丝毫排斥。
又将信笺拆开,读了开头,才知道是她最近又遇到了新状况,正为此苦恼着呢,想要自己支支招,皇后见此也忍不住捂嘴笑了起来。
正在此时,却见隆祐帝去而复返。
皇后立即起身相迎,将信笺先收了起来,“陛下,这么快就回来了,没发生什么事吧?”
隆祐帝摇头叹了口气,又见皇后眉角还未隐去的笑意,不由得问道:“你这里是有什么喜事?”
皇后摇摇头,先将隆祐帝扶到身边来,“一些琐事,先以陛下的事为重,出了什么事,让陛下急匆匆的回来了?”
隆祐帝又取出了岳凌的奏报,道:“这是岳凌审讯的供词,看了就知道近来江浙生了什么事了。”
隆祐帝深吸了口气,慢慢捱下心绪。
其实方才太后的话,他也听了进去,尤其是“官都吃不饱,百姓怎么可能吃饱”这一句。
他不否认其中有她的道理,但是他不想重蹈父亲的覆辙,让整个大昌的盛世,依旧流于表面。
拆开信笺,隆祐帝细细的读起了案件的供词。
事情几乎与岳凌前一次奏报的事没有太多出入。
总而言之,朱怀凛不是自杀,而是遭人陷害,含冤而死。涉案之人众多,而江浙行省丞相赵德庸是罪魁祸首。
改稻为桑,虽然在之前获得了一些利益,但利益也经过分流,很大一部分没有进入国库,更没有富了百姓,而是让百姓遭到了更加残酷的剥削,以及土地兼并。
现如今证据确凿,而钱仕渊,甄应嘉等人,竟然还要在堂上翻供斡旋,看来还是朝中或是其他的靠山又有了新消息,给了他们新的指示。
所有的罪名串联在一起,已经足够这些人抄家灭族了。
然而更有甚者,赵德庸竟然有通倭的嫌疑,陈矩更是上书请求调集战舰,往江浙支援火力。
在两年前,京中捐输之时,隆祐帝是下令仿造西洋船只造了几艘战船出来,可目前还在港口停泊,未曾使用过。
而眼下,倭寇进犯江南迫在眉睫,好似也不能计较得失,只能信任岳凌的判断了。
至于军费,粮饷,目前捉襟见肘的国库,又让隆祐帝的眉头皱了起来。
最快最有效的办法,隆祐帝一念之间想到了两个。
其一,便是将这些罪臣尽数抄家,所得的钱财全部交给岳凌抗倭。
其二,便是让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捐输粮饷,支援前线。
只是其中第一条,因为孙太后的左右,隆祐帝一时也有些难以下定决心。
毕竟大昌是以孝治国,才有破冰的母子关系,再因为这一件事而导致无法复合,真不算一件好事。
如今正在动荡的时候,若是后宫还不安宁,实在令隆祐帝心力交瘁。
看完了岳凌的奏报,隆祐帝又随手拿起了赵德庸之前的奏报,当下才意识到,赵德庸所谓和东瀛商人达成的交易,这不就是在通倭吗?
他难道真是为了国库之难,才要将丝绸卖给倭人?
对于贸易,隆祐帝并不是一无所知。
他武将出身,除了最精通打仗之外,还要最在意粮草兵马等事,物资充盈是打胜仗的前提。
官兵若是都不满饷,怎么让他们发挥应有的战力。
话说回来,与大昌贸易的不只有倭人一家,而倭人出价也并不高,还因为数目过多大昌这边让了些许利润。
若是一般的商业行为,这倒是很容易理解。
但眼下,简直是让赵德庸通倭之事坐实了。
损国家之利,成一己之私,是隆祐帝绝对无法容忍之事,而就是这样的事,放任这些蛀虫管理江南,以后定然还会再有。
隆祐帝登时下定了决心,唤来秉笔太监,书下诏书。
“拟诏,让岳凌将罪臣尽数押解入京,金陵锦衣卫所,查抄各处家门,所获钱财,尽数充为江浙防倭的饷银。”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已经左右了成百上千人的生死,但尽管如此,隆祐帝以为依旧不足够平息他心中的怒气。
“由江浙巡抚岳凌,都察院副都御使王宪之,着手江浙官查,整顿吏治,贪污受贿者一切按照《大昌律》处置。”
“是。”
隆祐帝拂袖起身,皇后跟在身后,陪同着一块儿来到了内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