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开课以来,已经过了十来天了。
然而对于讲师们来说,已经从开始的热情高涨,到现在兴趣大减。
像是程咬金,侯君集,尉迟敬德几人,干脆是明目张胆的逃课。
什么政务繁忙,有其他急事之类的借口。
本身就是半桶水,还给学子们讲学,这比自己读书都累。
包括李靖,也感觉到很是心累。
这跟讲武堂初成立,规章制度,教学内容的空缺,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懵懵懂懂的,也没个能参考借鉴的点。
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兵书为主,比如李靖自己正在编纂的兵书。
现在三十六计还没有,三十六计的成书在于后世明清。
内容上的匮乏,加上学子们都是些粗人,还在识字阶段,自然就没有为人师的收获感了。
讲课对于大家来说,更像是成了个日常任务。
唯有太子,兴致勃勃。
“殿下的意思是,往后早间五班统一操练。”
李靖有些迟疑。
陛下那边虽然同意了修改章程,但也没说五班统一吧。
“难道我要跟讲学那样,每个班轮流去操练吧。”
“五天一操,这能出什么效果。”
“讲武堂的伙食不错,有饭有肉,完全能每日一操。”
听到这话,李靖苦笑。
这哪里是伙食的问题。
稍微迟疑后,李靖还是应了下来。
陛下那边都没卡着太子,犯不着自己来当这个恶人。
况且这等事情,张阿难肯定会汇报给陛下。
于是,顺理成章的,李承乾开始了自己的大练兵。
不对,应该是军训。
把前世军训的那一套,稍作修改,搬到大唐来。
——
年关将至。
各地官员回京述职,一些就封的王爷,也在李世民的许可下,可以回长安过节。
唐初的宗室管理,比之后世还是要轻松很多。
作为王爷,不管是亲王、郡王,都可以入仕或从军。
李世民推行“宗室遍封”制度,规定所有的宗室成员都必须得到封地和官职。
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宗室对王朝的支持,同时也便于对宗室进行管理和控制。
封地和官职的大小会根据宗室成员的地位和辈分来确定。
王爷虽有封地,但没有收取赋税的权力,所谓食封,是官员代为收取,然后交给王爷。
李世民即位后,原先在高祖朝担任地方都督、手握重兵的宗室成员基本上都被召回京城,夺去兵权,改而委以闲散职位。
比如李神符,武德九年为扬州大都督,贞观初被调任宗正卿,不久后授开府仪同三司。
这时的长安,顿时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李世民心情也很不错,一年的时间,他突然多了很多孙子。
第一个孙子是皇长孙李象。
不仅是长孙,在好几年内,还是唯一的孙子。
主要是李承乾太厉害,十二岁就有了孩子,还是儿子。
本就年长,还这么早,其他皇子哪里跟得上节奏。
直到最近几年,皇子们都算是成年了,孙子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子孙满堂的感觉,让李世民得享天伦之乐。
嫡出也好,庶出也罢,都是亲孙子,至少得认认脸。
再过个几年,孙子们长大了,估摸着李世民都没见过几次。
东宫。
“太子不在?”
汉王李元昌有些诧异的问道。
如果说李承乾跟谁的关系最好,那就非汉王李元昌莫属了。
虽然从辈分上说,汉王李元昌是李承乾的亲叔叔,李渊第七子。
但他只比李承乾大了八个月不到。
从小就跟李承乾臭味相投,关系密切。
这次从封地回长安,李元昌按照惯例去拜见了陛下,然后就直奔东宫来了。
“太子在讲武堂操练呢。”
苏玉儿回道。
她对李元昌印象并不好,因为李元昌风评很差。
李元昌贞观五年就被外放封地,担任韩州刺史。
然后又转任华州刺史,再到梁州刺史。
贞观十年改封汉王、梁州都督。
而太子妃苏玉儿,是在贞观九年跟太子成婚。
李元昌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一趟。
苏玉儿对他印象差,是因为李元昌在地方任职违法乱纪,每次回长安,都要被陛下狠狠训斥。
之所以把他给调来调去的,也是因为这个关系,搞得地方官员百姓哀声哉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