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 第六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底他知道,只要皇帝有能力,方孝孺就做不到这件事情。但用这种乡族制度取代他的保甲制度?如果皇帝没有能力,不慎被权臣把持,他不是还定了藩王进京勤王的祖训吗?

    嗯……

    老朱心梗。

    梗完他继续思量方孝孺的乡族制度,敏感地觉得自己的东西被动了。

    他的敏感没有错。

    【我们都知道,权力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可以想见,乡族自治,削弱了皇权对乡的掌控,取而代之的是士绅统治力加强。另一方面,朱元璋从淮西勋贵中夺来交到藩王们手里的军权,也将藉由削藩,转移到“君”身上,再转移到“圣人”手上。从而实质性的再次达成,文官治国。】

    这段说得就极其不错。

    朱元璋、朱棣眼中异彩连闪,尤其在琢磨品味那句“权力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可笑!都是乡族自决了,还想要井田制?”朱棣冷笑,起身来回踱了两步,一言切中要害,“你想去支配你根本管不到的人手中的利益?到时候恐怕只会造成豪族纷纷裹挟贫民起义,各地烽烟依旧,我们江山不稳。”

    “说得好。”朱元璋颔首,“皇帝当得快乐吗?”

    “……”朱棣又跪了回去。

    朱元璋把不安分的朱棣压回去了,才暗暗埋怨朱标:太子啊太子,你说得是不错,但岂不闻“法不传六耳”?要传也该……

    朱元璋一转头,瞥到似乎还有些懵懂的朱允炆,又心累地收回目光。

    庸才尔。

    【这当然是符合文人利益需求,同时符合文人思想境界的乌托邦般的盛景。经由天顺年间,明朝官方对建文朝态度的进一步转变,例如方孝孺等建文旧臣文集的出版,对建文一朝的追思逐渐在民间兴起。直至正德嘉靖年间,民间开始编纂建文一朝的史料。

    所谓修史,在古代,往往承担着借古讽今的隐喻。正德帝好武,嘉靖帝大礼仪又与文官们打擂台,加之对宦官们累积的不满。他们对创立东厂,复设锦衣卫又武德充沛的永乐大帝颇有微词,就不难理解了。

    比之永乐大帝,偏向文官的建文帝简直是清流。思想影响文字,因而他们在记录史料时候有所偏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需要肯定的是,方孝孺对家天下危害的认知,是旧时代的儒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救国救民的一种反思,但是,从思想到具体的施政治国,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方孝孺不能明白的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的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和政治纲领。】

    刚刚朱元璋听明白了,可这时朱元璋又听得稀里糊涂了。

    这中间怎么还有宦官的事情?他不是明确说了宦官不得干政吗?联络前后的意思来看……

    “老四!”朱元璋爆喝一声。

    “这不是我做的!”朱棣迅速推卸责任。

    可惜这当然是他做的。

    朱棣顿了顿,觉得自己推卸责任推得太不聪明,所以反口说:“我现在还没做。”

    “也就是说未来做了喽,”朱樉真是阴阳大师,“哈哈哈,有事‘祖宗之天下’,无事‘未来在变化’。”

    【经历了唐王朝覆灭后的五代十国吃鸡大赛,新生的宋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宋辽和宋金,皆形成了事实上的新南北朝。宋时经济繁荣,南方人口不断增长,南北人口差距比例拉大。】

    【每逢王朝更替,便是人口大量损失之时,元朝国祚仅九十八年,短短一百年遭受两次兵乱,中国人口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