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姑娘、小伙子正围在自己家的大门口,戴着统一的红帽子,手里还举着一面小绿旗。
登云路这一片的明清古建筑群算一个小景点,所以偶尔有旅游团来这里并不奇怪。但是自己家是80年代盖的夯土墙房子,有什么好看的?
这时候人群中有个年纪稍大一些、穿着红马甲的小伙子正在指手画脚、热情洋溢地介绍:
“大家看这面墙,这扇门,这颜色,这门上的门笠,墙边的小花小草,是不是和《你的名字》里的一模一样?”
“哇!快看!”
“真的!真的是一模一样!”
“这里呢,就是《你的名字》的作者,咱们福海的偶像派作家张潮的——故居!也是《你的名字》故事中汐的家的原型。现在大家手上都拿好书,一起拍个照!”
只见小姑娘、小伙子们纷纷掏出自己随身带的《青年文学》和……《燕京卡通》——封面恰好都是给《你的名字》配的彩图——贴在胸前,然后在自己门口摆好POSE,合影留念。
“什么玩意儿?故居?我啥时候死的?怎么没人通知我呀?”张潮的思绪现在完全陷入混乱当中。
这时候手机响了,掏出来一看是老爸,连忙接起来问道:“喂?爸,咱们家门口怎么……”
“你怎么这么早就到家了?”
“座谈会的饭我没吃,直接打车回了。”
“你别回了,被他们看到伱就跑不了。赶紧来你舅家!”
挂了电话,张潮赶忙利用熟悉地形之便,钻小巷绕小路,一路到了登云路另一边的舅舅家。
父母早就在门口等着了,一见张潮就把他拉进了屋子里。
放下包,张潮还处于发懵的状态,问道:“这到底怎么回事?”
张潮父亲叹了口气,答道:“还不是你那个小说《你的名字》搞出来的事!”
“?”
接着张潮父亲解释了半天,他才明白怎么回事。
之前陆金波告诉他“《青年文学》卖疯了”不是个修辞手法,而是对事实的描述。如果说《花城》因为《少年的巴比伦》而热销,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那么《你的名字》对这个时代十六七岁到二十出头的青少年来,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