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豆症的土豆,可不仅仅是长的大。
连带着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
比如难吃。
因为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有机质因为库库都变淀粉了,氨基酸合成捞不着原料,积累的风味物质少之又少。
而连氨基酸都没多少,由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就更别想了,少的跟大海里的自行车似的。
所以这土豆里面既没有氨基酸,也没啥蛋白质,就剩下点维生素和矿物质,剩下全是淀粉和水。
吃进嘴全是淀粉坨坨。
这淀粉和宽粉粉条的淀粉结构还不一样。
当然难吃。
了解了这些之后。
文英决定,加大剂量。
育种4.0启动,超算启动,基因-表型-环境大数据启动,分离群/杂交组合模型启动。
第一批筛选出129种组合。
找全国各地农科院、农大、研究所找到样品进行杂交之后。
再使用智慧农业的高通量栽培加速技术,将这129种全部培育并按下快进键。
代价嘛,电费呼呼呼的涨。
唉,前面超算和试验耗材才是真贵呢,这点电费相比之下不算钱。
还有,依靠着强大的特殊菌群土壤,这些新品种土豆在生长过程种性项就表现的十分明显,长到一般就开始刷刷淘汰。
非常快速的进行筛选后,留下31种。
这一批土豆,是在原版大土豆的基础上,又打上了转录因子GLKs,重新分配光合产物到植物的生长点,强化了大土豆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积累。
光合作用效率大大增强,同等面积的叶片和时间,合成的糖分等有机质更多。
这是F1代。
之后再分析,再模拟,期间用上各种奇奇怪怪的诱导啊,照射啊,鼓捣出54种组合,再重复之前的过程后,留下了9种。
在这期间,给大土豆加上了高光效特性,提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并提升光合作用速率和扩大光照范围。
前面是改的分配,这次是开源,让光合作用加速以及弱光照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这是F2代。
然后再再重复一遍,从9种变成了4种。
这期间,就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