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21.小的撬动大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先带着去看试验田,大片大片的豌豆颠,长的那叫好啊。

    又介绍长势为什么如此好,产量为什么高,不接豆子,营养全部供给给长叶,不挑土,日常管理简单,氮磷钾三大肥里面,氮肥豆科植物自己就会固氮,磷和钾几乎不用,成本自然低很多。

    之后还看了采收,看了包装运到市场,根本没有用药啊泡东西啊啥的,就是正常的收割掐芽芽。

    最后,王绍鹏主动提了,今年价钱低了好多,零售价才只有不到四块,地头收购价才两块多。

    他们这个新品种还好说,传统品种的种植户快要赔本了。

    编导问:“是因为流传着打药,催熟,不安全么?”

    王绍鹏摇头,回答说:“那个不是主要原因,打药之类的谣言是在跌价后才出现的。这是新品种出现后的阵痛。小满一号产量太高,成本太低,客观上对传统品种形成了打压。毕竟几个月出产了上万吨,硬性定价控制不住的。”

    最后还补充道:“现在科技发展太快,农业科技同样在飞速发展,每年推出的新品种不知多少,普通消费者意识还停留在过去也是情有可原。”

    ——

    走访了一圈之后,编导回去还真的发了报道,做的还挺好。

    有当地菜市场的走访,有种植豌豆农户的,有王绍鹏这边的,整了个上中下三集连续报道。

    就是吧,专业性略有不足,把不结豆子的“小满一号”举例成了无籽西瓜。

    其实要举例的话,苋菜啊、菠菜啊可能更合适些。

    这两个在最开始是吃种子的,榨油或者直接吃。

    到后来才慢慢演化成吃叶子。

    只不过这个最开始距离有点远,还是穿着树叶拿着石头斧子木头长矛嗷嗷叫的时候。

    几万年前吧。

    通过考古发现才知道的。

    总而言之吧。

    报道播出去了,这位编导在台里广受赞誉。

    但在市民中,没什么反应。

    地方台都这样,没几个人看。

    不过没关系。

    这只是其中一个。

    川省那么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