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68.新品种好麻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体与垄沟3层,并且每两亩试验一种起垄方式,宽度从一米五到五米,间隔从五十公分到两米。”

    “尝试下来发现普撒大田方式虽然成本最低,但是测量土壤养分后发现,中间区域固氮效果较差,我怀疑是豆科密集环境下二氧化碳浓度降低造成的影响。”

    “第二轮我又尝试了减少氮肥的投入,期望发挥共生固氮的优势,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结果发现效果不明显。”

    “不过出于成本考虑,还是普撒的方式最省,节约的人力和机械成本完全可以覆盖中间区域增加的肥料。”

    “起垄种植则更适合小地块……”

    之后还有纯人工种植方式、小型机械辅助方式,施肥补肥数量间隔,用肥类型,土壤湿度需求,许许多多。

    而凌同杰和罗宏志过来之后。

    罗宏志扛起了大田里的工作,凌同杰能分担土壤实验方面。

    时娟启动了第二轮大规模试验。

    100亩普撒种植,40亩时娟试验出来合适的三垄栽培种植,还有二十亩纯手工精工细作。

    培育个新种真是好麻烦啊。

    怪不得说实验室里把品种培育出来才只是个开始。

    真正进入大田,怎么个种植方法,怎么才能效率最高,怎么才能兼顾产量与成本,施肥、控水、温度、土壤统统都得试验,而且一轮一轮的试验。

    而且时娟他们现在做的,哪怕成功了,也只是适用于德阳,或者说四川盆地的种植方式。

    换个地方、换个山地、换个高原、换个缺水或多水,换个气候条件,换个土壤贫瘠或酸碱性不一样的环境,又得重新来一遍。

    所以啊,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出来到成功,推广,动辄四五年,甚至要十几年。

    种植之后还有收割。

    两百亩的豌豆尖,人工采收肯定是不行的,王绍鹏和时娟改造了一台简易收割机,时娟果然是全才啊,农机都懂。

    原理就是割刀上抬,卡着相应高度一路割过去。

    大面上收割完毕之后,再人工筛选。

    即便这样,需要的人力还是不少。

    又因为豌豆尖是豌豆的嫩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