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赵德昭感动,听说他出任了监察御史的实职之后,从小侍侯他长大的王智发竟然激动得哭出了声音,抹着眼泪只是哽咽,说道:“圣人(皇后),圣人,你看到了吗?咱们家大王总算是出息了,十七岁就进了御史台,还直接当场上了督察百官的监察御史,圣人你的在天之灵,也一定开心不得了吧。”
感动于王智发对自己的忠心之余,赵德昭索性也遂了他的愿,吩咐道:“赶紧去准备一下,我之前还从来没有去过御史台,明天你陪我一起去上任领印,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随时准备帮我打听。”
王智发一听当然是大喜过望,赶紧安排家人为赵德昭做好第二天到御史台上任的诸项准备,到了第二天早上时,主仆二人便再次来到了果子巷附近,到御史台大门前表明身份和来意,要求入内报到。
做为赵匡胤的嫡长子,御史台的门子当然不敢勒索赵德昭什么门敬,不仅立即飞奔进去禀报,然后没过多少时间,目前的御史台老大御史中丞刘温叟还率领麾下官员亲自出迎,到赵德昭的面前行礼道:“见过大王。”
“刘中丞不必多礼,各位上官,各位同僚,不必如此多礼。”赵德昭很有礼貌的恭敬还礼,又语气埋怨的说道:“刘中丞,小王不过是来御史台上任的一个从七品官员,你的下属,你老怎么能够如此降尊纡贵,亲自来大门前迎接小王?”
“大王,礼不可废。”刘温叟回答得不卑不亢,又说道:“大王,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快里面请,让老夫给你介绍一下御史台的目前情况。”
赵德昭礼貌谢过,在刘温叟的邀请下正式走进御史台的大门,刘温叟则走到了赵德昭的右侧稍微偏后的地方,仔细给赵德昭介绍起了御史台的各个官署,还有目前的框架,人员构成,还有各级官员主要负责的事务范围。
与后来的明清不同,北宋年间的御史台不仅权力很大,在职官员的数量也远远不及后世,赵德昭所出任的监察御史,更是仅仅只有六个正式编制,却要负责监察六部百司和地方军州的大小官员,同时还有风闻奏事之权,即便无凭无据也可以凭借道听途说弹劾文武百官,所以很是让百官忌惮畏惧。
也正因为如此,介绍完了御史台的大概情况后,素来以清廉知名的刘温叟忍不住提醒了赵德昭一句,说道:“大王恕罪,在御史台任职,虽然有言官无罪的特权,然而越是这样,我们这些御史台的官员就越是要谨慎上奏。如若不然,只要稍有不慎,酿成的后果,只怕就要远在石熙载刑毙苦主之上!”
“多谢中丞指点,也请中丞放心,小王一定会慎重行事。”
赵德昭诚恳的给出保证,刘温叟点了点头,又说道:“对了,还有一件事请大王记在心里,朝廷法度,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每個月最少都要上奏一道表章,奏劾一件官吏公卿的不法之事(史实)。”
毕业于野鸡大学,不知道宋仁宗前北宋朝廷还有一个规矩,赵德昭难免有些惊讶,诧异道:“还有这规矩?这岂不是说,我们这些监察御史每个月最少都得干一件得罪人的事?”
“大王只要秉持公正,为民做主,那就不是每个月都必须得罪人,而是每个月最少为民伸冤一次。”刘温叟微笑回答。
赵德昭点点头,承认是这个道理,然后又看了一眼周边的同僚,暗道:“既然宋朝御史的权力这么大,那么在这个御史台里,肯定有不少是我便宜二叔的人,也肯定有不少是赵普的人,藏龙卧虎啊。”
虽说赵德昭目前的实职仅仅只是从七品,然而做为赵匡胤的嫡长子,御史台里自然也就少不了一些目光长远的官吏提前烧冷灶,赵德昭才刚弄清楚自己的职权范围和办公程序,同为御史台六大监察御史之一的闾丘舜卿就站了出来溜须拍马,把赵德昭领到了一个巨大的书架面前,谄媚说道:“大王,这些都是我们御史台收集到的百官消息,不知道大王想先查一查那个衙门?”
看看那些分门归类的百官档案,赵德昭并没有急着翻查,只是微笑说道:“不急,等我再了解一下御史台的办差规矩,然后再看这些东西。到时候如果有什么不明白地方,还请闾丘御史多多指点。”
“大王放心,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闾丘舜卿赶紧拍着胸口保证,然后又问道:“大王,不知伱的潜邸之中,目前可有熟悉文书卤簿的幕友(幕僚),能够在公文奏章方面协助大王?”
一直跟着旁边的王智发嘴快,马上就说道:“当然没有,我家大王此前又没有出任过实职,那来的什么幕友?”
闾丘舜卿一听乐了,忙说道:“既如此,大王,那下官斗胆,想介绍一两个熟悉御史台衙门的幕友给你认识,不知道大王可愿见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